同樣受限於客觀條件,這場戰爭的開始還需等待。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光熹四年十月。
這是劉辯登基的第四個年頭了,轉眼又到了年尾。
在經歷了年初的少雨和年中的天災之後,這一年的災禍似乎還未結束。
就在雒陽的上計工作熱火朝天的進行中時,劉辯接到了一封急報——長安地震!
劉辯第一時間召見了曹嵩。
在六月華山地震和扶風大雨後,他便安排了侍中領均輸令曹嵩藉著分佈在各地的均輸官和府庫籌劃快速救災事宜。
而今,正是見效之時。
曹嵩近年來宛如煥發了第二春,在入宮前他就已經從來尋他的黃門侍郎鄭益口中得知了天子尋他的原因,見到劉辯後便說起了他在路上準備的腹稿——
“陛下,三輔之地因有屯田之功,今歲雖有六月大雨,卻不缺糧食。而今所慮者,唯天氣寒冷,房屋因地動倒塌,受災百姓缺乏禦寒之所及禦寒衣物。”
“谷糧可就近調取,煤炭亦可調往……只是……臣知麋竺處還有一批棉服,本是要送至邊地交予戍卒的,不知是否要呼叫……”
劉辯沒有猶豫,說道:“先緊著百姓用……是送往幽州的嗎?是涼州?幽州已經先行送過了?朕知道了,就這麼辦。”
“對了,涼州戍卒知道這批棉服嗎?”劉辯問出口便覺得自己沒必要問,他轉頭對郭勝說道,“稍後記得提醒朕,下公文給那些本該得到棉服的戍卒補些錢糧,以作勉勵。”
曹嵩又道:“陛下,是否要下令京兆均輸官僱傭長安近處百姓新造些臨時住處?”
劉辯搖頭,這是京兆尹陶謙該乾的事,而陶謙幹了這麼久的屯田,不至於連這事都做不好。
待曹嵩立刻去安排物資支援後,劉辯先在郭勝的提醒下寫了個補償戍卒的小紙條,又在上面寫道:“令京兆虎牙都尉率虎牙營協助建造民房。”
包括上次為弘農郡準備的醫者等,這次也要為長安準備。
處理完這些,劉辯忍不住一聲嘆息。
每出現一起影響民生的天災,就會扯滿劉辯前進的步伐。
他只希望在他完成度田之前,天災**能夠少上一些。
他也只能安慰自己,“多難興邦”這句話雖像是安慰,卻也有一定道理。
戰勝災難是人心所向!
巴郡。
荀攸終於來到了郡治江州縣,而他也正如自己所說的,抵達江州縣的第一站便是府庫。
因為前陣子下了場雨,通往府庫的道路上留下不少還算新鮮的車轍印。
不過荀攸估摸著庫房中的谷糧與官冊上相近,便只當做並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