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哪有不偏題的,便是鹽鐵之議,不也從一開始的討論發展到後來的人身攻擊了嗎。
也就是蔡邕和蔡琰是親父女,此番也只是模擬,連聖人的言論都引用的比較少。
真正的太學之議會比這激烈得多,但總共的說法就那麼多,論點論據就那幾樣。
“鄭師以為如何?”
劉辯的經學造詣不太夠,可他總得為太學之議做些準備,總不能辯論完了,他一句話也不說吧。
這才是劉辯模擬這場辯論的根本目的,對於那些有可能的說法,他心裡起碼得有個應對。
……
劉辯帶著收穫回宮了。
此行再度明確了劉辯對均輸法的未來的一些構想,當然,最後還得同盧植等人商議一下。
這點自知之明劉辯還是有的。
前漢均輸法出的問題,主要源自吏治的敗壞,官商勾結,小吏枉法。
包括根據家資定下財產稅的算緡及相應的告緡,病牛記成好牛,危房記成廣廈……握有公權力的小吏面對毫無反制能力的百姓,自是肆意妄為。
到了後漢,因為種種原因,公權力在很大程度上離開了鄉里,一改前漢時耕種的種子、農時等全都要官府負責的狀態,轉而將權力移交給了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
這其中未必沒有對前者的警惕。
所以,士大夫本能的反對任何擴張小吏手中權力的政策,而改算賦為徵實物,便是其中一項。
但劉辯對此沒什麼好辦法,他沒法將其他地方都變成太學生入鄉里的雒陽。
劉辯帶著蔡琰回宮之後,沒遇到兩位太后的責怪,卻接到了劉協的請求。
“你想去太學?”
劉協連忙點頭,半是請求半是期待地說道:“我在東觀聽人談論起皇兄要開太學之議,應當是盛景無疑,我想去看看。”
劉辯發現自己今年來確實對劉協少了些關注,應允道:“到時帶你與我同去並無不可。”
見劉協面露喜色,劉辯繼續道:“可在此之前,我得考校一下你的課業……你且先寫一篇大字給我看看。”
劉協絲毫不懼,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