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我有些不知所措。
但我看向宋曉玲的時候,她好像並不是很驚訝,這讓我感覺她又有什麼東西瞞著我,沒有告訴我。
誰料宋曉玲卻說:“不是我刻意瞞著你,只是我猜到了而已!”
好嘛,這話說的又只說了一半,幾乎等於白說?
這不就是等著我去問嘛?
於是乎,我只好問道:“怎麼猜到的?有什麼別的發現?”
宋曉玲這麼說,不就是等著我去問,估計又要開始給我講什麼故事了。
“是的,這種現象我在一本書上有見到過,說的就是有這麼一個地方!
那本書上說了,有一個叫做桃花源的地方,那是在一個山洞裡的另一個世界,因此地盛開桃花,因此被稱之為桃花源!
而桃花源的情況,跟我們身處的地方雖說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理論意義上情況都是差不太多的!
在桃花源的裡面,幾乎也是不分晝夜的,每天裡也只有那麼短暫的幾分鐘的黑夜降臨,因此我才猜測我們這裡也是這種情況!”
宋曉玲對我分析著,不過不得不說她分析的很有道理。
桃花源這個地方我是有了解的,這好像還是一篇課文,但是我知道世間絕對是有這麼一個地方的,因為我聽說過。
這個桃花源記,講的就是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作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划船前進,忘記了路程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這兒的步在古代是一個計算單位,並非是現代的一步,中間沒有其他的樹,野花野草鮮豔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
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於是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透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的樣子,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這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閒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便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一一地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問訊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最終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
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漁人一個一個地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這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裡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
這裡的人告訴他說:“請不要把這裡的情況對桃花源以外的人說。” 漁人出了桃花源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到處作了標記。
回到武陵郡裡,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漁人留下的標記。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就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找到目標,不久病死了。後來就再沒有探尋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