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世紀後,梵蒂岡宮開放了一部分從未展示在公眾前的藏品,其中有一幅僅有三尺寬,兩尺半高的蛋彩畫,被繪製者命名為《雙王之戰》。
但看到這幅畫的遊客們無不面露迷茫之色,因為這幅畫上沒有嘶鳴的戰馬,沒有銀亮的甲冑,沒有長劍與戰錘,更沒有旗幟、骷髏或是隱隱綽綽的軍隊在這類題材的畫面上經常可以看到的東西——只有兩個大約在五六歲左右的男孩,正扭打的不可開交。
作畫者顯然對描繪人物的姿態與神情有著異乎尋常的天賦,其細膩逼真處即便與同時代的拉斐爾相比,也不遑多讓。
看那個深褐色頭髮的孩子!
他裝束富麗,披著白鼬皮的斗篷,穿著黑色絲絨的緊身外套,深紅色的褲襪,頸上圍領下掩藏的金十字架鑲嵌著珍珠與寶石,腰帶上佩著精巧的小劍,就連靴跟處也鑲嵌著裝飾性的銀馬刺——這種裝扮絕不是一個商人或是官員之子能夠有的。但畫師所描繪的,已經是這身肅穆堂皇的服飾因為與人爭鬥而變得亂七八糟的樣子——斗篷歪在胸前,金十字架被甩到背後,靴子掉了一隻,褲襪被薔薇的花枝扯下了半截,露出了他肥白的腿。
他圓圓的面孔漲得通紅,牙齒緊咬著嘴唇,怒氣溢於言表,一手抓著另一個孩子的胸襟,另一隻手高高舉起,手掌緊緊地捏成一個小拳頭。
而那個被他抓住的孩子,雖然看似處於下風,但可以看得出,他的敵人並未對他造成什麼威脅——他抬起手臂,鎮定地卡住了那隻抓著他胸前衣襟的手,另一隻手則向前伸出,像是要將褐色頭髮的孩子推開——但觀賞這幅畫的人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探出的右腳正蹬在那個褐發孩子用以支撐身體的左腳踝上,而那隻停在空中的手,手指微微彎曲,目標顯然是敵人的左肩,可以想象,那個褐發孩子的腳踝一旦被踢中,失去平衡,他立刻就會抓著對方的衣服將其摔倒在地。
繪製這幅畫作的人捕捉到了一個異常生動的畫面,但這種發生在平凡生活中的場景即便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中也非常少見,畢竟那時的畫作,幾乎都以宗教題材為主,或是假寄在某個聖人或是聖靈身上,譬如人們眾所周知的《聖母哀悼基督》,就有傳聞說,原型就是臭名昭著的博爾吉亞家族中的一位美人,盧克萊西亞.博爾吉亞,而第兩百一十六位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在梵蒂岡宮中留下的壁畫中,也有她作為一位貞女而留下的影像。
但這樣寫實與詼諧的畫面,顯然不可能與任何肅穆神聖的場景相關,人們又去看畫面的邊角,那裡留著一個小小的簽名——朱利奧.美第奇。
“對,這就是那位被人們稱之為啟明之靈,死後三日即封聖的教宗閣下,克雷芒七世——據說,他的容顏如天上的米迦勒一般榮光無限,可惜的是,他並不喜歡在畫布上留下自己的痕跡,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肖像畫,我們只能在一些據說以他為藍本的雕塑與畫像中設法復原一二——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副有趣的蛋彩畫。”巴格里奧尼教授笑吟吟地說:“你們可以猜猜,這幅畫為什麼會被冠上這個名字?”
他的學生們立刻興致勃勃地輕聲猜測起來,相比起那個褐發的孩子,那個黑髮,碧眼的孩子要樸素得多了,他穿著亞麻的白色袍子,黑色的平底鞋,沒有佩戴珍貴的珠寶,但掉落在地上的海狸皮斗篷也說明了他不會只是一個身份低微的平民。
“這是否只是一種隱喻?”一個學生大膽地推測道:“兩個孩子,意喻著兩個國家?”
“嗯……”巴格里奧尼教授歪著頭,思索了一會:“只能說你們猜對了一部分——不過,這兩個孩子並不僅僅意喻著兩個國家,正確點來說,他們就是兩個國家,對——他們……一個正是二十年後的義大利王科西莫一世,美第奇王室的開國之王,而另一個,同樣地,也正是二十年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與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所以,這幅畫被命名為雙王之戰,一點也沒錯。”
“yoooooooo!”他的學生們頓時發出了一陣無法壓制的驚呼聲,在對經過的遊客致以歉意的目光後,巴格里奧尼教授抬起手,示意他們安靜下來。
如果說,起初教授的學生們只是以欣賞一幅精美畫作的心態去觀賞這幅畫,那麼現在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正站在一個特殊角度觀察歷史。
——————
當然,歷史上的人物此時並不怎麼高興。
這是1506年的聖燭節,西班牙女王胡安娜一世依照慣例,為自己與孩子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奉獻了三場大彌撒,但與之前不同的是,她這次親自來到了羅馬,還帶著她的長子查理。
他們是前來朝聖與覲見教皇的,接受了庇護三世的賜福後,女王留了下來,因為有關於葡萄牙的一些事情——自從1415年,葡萄牙人就意欲自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掌控著的地中海東部,尋找到一條能夠與東方的異教徒們直接展開貿易的黃金路線——他們最初並不知道大西洋與印度洋是否相通,也不知道非洲這塊陌生的大陸有多大,他們只是計劃著,能夠找到一條從非洲西海岸入海的河流,沿著河流切入非洲內陸的尼羅河,自尼羅河進入紅海,直達印度。
他們年復一年地,艱苦地沿著海岸前行,但廣闊無垠的非洲大陸幾乎讓他們困擾與迷惑了差不多一個世紀,甚至有人想要就此放棄,幸好,有人想要放棄,也有人堅持不懈,1488年,葡萄牙人發現了好望角,這為之後的達伽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1497年發現了印度。
一開始的時候,印度王公並不想和這些陌生的白人做生意——他們幾百年來,一直在與阿拉伯人打交道,但既然已經找到了印度,葡萄牙人怎麼會讓自己近百年來的辛苦白白浪費,達伽馬將大約五十個印度人割掉了鼻子,懸掛在桅杆上,任憑他們在海風中哀嚎至死。
印度王公感到害怕,因此同意與他們做生意,葡萄牙人滿載著黃金與香料回到了歐羅巴,一時間甚至直接威脅到了幾乎壟斷了香料生意的威尼斯人。
西班牙人當然不會對此感到滿意,鑑於此時的兩種觀念——一,基督教國家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主權歸屬——他們曾經要求亞歷山大六世為爭奪殖民地、市場與財富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做出仲裁,於大西洋中部劃出一條用以分割新大陸的分界線,也就是人們所稱的“教皇子午線。”
現在,西班牙人要求庇護三世再次確定,教皇子午線是筆直環繞整個地球的,這樣他們就可以派出他們的冒險者,去查探屬於西班牙的東半部,看看那些珍貴的香料群島中,是否有一部分正在他們的囊中。
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談話顯然是非常無聊的,而他的年齡,也不適合加入這樣嚴肅的會議中,於是她的母親,胡安娜女王就讓侍從帶他出去走走,但就在他們即將結束這個議題的時候,一個教士驚慌失措地跑了進來,“不好啦!”他大喊道:“他們,他們打起來了!”
約翰修士嚴肅地伸出一根手指,教士這才意識到自己僭越了,但他還是不免將哀求的眼神投注在朱利奧,美第奇身上,“樞機大人……是您的侄子與西班牙人的王儲……他們……”
庇護三世從座位上站了起來,率先走向門外。
朱利奧與胡安娜並肩跟在後面,幸而孩子們發生衝突的地方距離聖母廳並不遠,他們到達的時候,王儲與樞機侄兒的戰鬥甚至還未結束——旁邊的侍從和修士(服侍小科西莫的)不是不想插手,但兩個孩子都認為,自己並不是打不過眼前的這個敵人!他們雖然年歲尚幼,但身份註定了他們的威嚴更甚於一般的成人,在稚嫩而銳利的命令中,竟然沒人敢上前,強行把他們分開來。
小科西莫事實上要比聖年出生的查理年長一歲多,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要更理智一些,而西班牙王儲,查理卻像是瘋了一般,不管不顧,又是嚎叫,又是抓咬,弄得場面十分不堪。
朱利奧與胡安娜連忙上前,一個抱住一個,把他們分別帶向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