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也算是顧此失彼了,大同的重要性,主要是相對於京畿地區而言,而我軍和多爾袞誰最終取得潼關,誰便能獲得奪去西北的主動權。更有一點,便是我們如果奪下潼關,還會為大軍增添至少一兩萬訓練有素的精兵。”
身邊的副將袁宗第聽了李錦的話後也不無感慨的說,“是啊,制將軍的話很在理,潼關的軍戶們,一直都是我們大順軍最大的敵人,當年孫傳庭第三次與我大順軍在潼關大戰,在孫傳庭已經不見蹤跡的情況下,我軍都已經依次攻破了南水關、上南門和東門了,可以說潼關都已經宣告破城了,但是潼關軍戶卻仍然自發的與我軍進行巷戰,做著殊死的抵抗。”
這副將的眼神有些迷離,目光透過城池,飄向了遠方的記憶。
“那一戰,慘烈程度一點不亞於寧武關之戰啊,街頭巷尾,城上城下,到處都是屍山血海,我軍因潼關軍民的殊死抵抗而死傷無數,只是末將至今還不解他們當年為什麼連命都不要,非和我們死戰到底?”
副將皺起了眉頭,李錦嘴角掛起一絲苦笑,“因為他們是忠勇的,他們寧死不降的,他們是為了自己世世代代身為軍戶,身為軍人的職責。
還因為我們必須承認,當年的大順軍軍紀敗壞,軍戶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來保護他們腳下的土地和身後的妻女。”
幾人都遙想起當年那一場血戰,孫傳庭戰死後,潼關軍戶群龍無首,許多軍戶相繼戰死後,甚至都未曾留下一個名字。潼關舊志以及紀念此役的碑文僅僅刻下了對以下這些人的記憶:
潼關東城守將指揮僉事李繼祖,與義軍作戰至日暮,死於刀下,盔首俱裂。
被孫傳庭罷印的指揮使張爾猷率家丁去守南門,遭義軍圍攻,身中數十槍,墜馬而亡。
同在南城的監軍喬遷高在巷戰中被圍,最後自刎而死。
千戶袁化龍為爭奪西門而戰死。
百戶尹君極戰死......
而對潼關更多戰死的普通軍戶的一生,也許僅僅只存在於他們子女的殘存記憶中,他們一生的影子也許最終只能存在於家門前、巷子口母親那永遠持續的等待,不會有誰再去紀念和憑弔他們。
“我們大順軍真的走錯了路。”李錦悵然地說,“我們殺人太多,最後不把人命當做一回事,權利爆棚之後,便肆意濫用權利和手中的刀,搶財貨,搶女人,在我們還以為自己是正義化身的時候,中原、西北和京畿地區的百姓卻早已將我們看成了魔鬼。”
李錦哀嘆了一聲,又徐徐說:“可是崇禎也有錯,他刻薄寡恩,不管百姓的死活,還不把忠臣義士當人看。你們知道嗎,潼關失守後,坊間還流傳了這樣的一個說法,說是當時處在被我軍重圍之中的孫傳庭畏死,於潼關大戰中遁逃了。
然後就因為戰後並未發現他的屍體,所以孫督師的後人沒有得到崇禎的封賞。我想說得不是孫傳庭到底有沒有戰死的問題,我要說的是他本應得到的封賞。也許身為他的宿敵,我這麼想有些多餘,可是我還是要說。”
說出這些話,連李錦自己也自嘲的笑了,“呵呵,不管孫傳庭最後的一敗需不需要被崇禎原諒,有功績的人就該賞,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