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二日清晨,天色矇矇亮,夏弦揉著眼睛起床。
書仙打來涼水讓他梳洗,冰冷的水刺激毛孔,夏弦立刻精神抖擻。聽說在南都的考場,考生使的都是熱水,待遇差別還真是大。
他嘀咕著,將昨日作答的試卷檢查一遍,又想起一道題目,順便填寫後拿出第二份卷子。
考試三科,試卷是一個時候發下,有人選擇先作答經義,也有急切者先做文章。
千年前有一位大儒指出,“考試的順序應該是先做經義,再寫文章,最後來做策論。先做經義可以將思路開啟,然後寫文章承上啟下,就會寫的比較好,最後則是策論,因為策論最難,花費的時間最多。”
不管這個順序有沒有用,一直被考生奉為經典。
對於夏弦來說,策論是第二步,他早已準備的題目,不曉得對不對得上。
翻開試題一看,夏弦無聲笑了。
“衛陽大旱,有太守韻之,其人書者,夫子也。開掘深井,作文禱告上蒼,祈雨不得,上書曰‘衛陽大旱,祈雨不得,望朝廷賑之’。主言‘時時勤為,欠安’。
今乾龍大水,百姓失所,秋糧絕收,更有水妖大舉攻城,太守明堂退敵。然,大災之後,百業待興,民無耕,幼無食,試問何以對之,安民振業。……”
後面全是乾龍城大災的經過,如何退敵,百姓受災有多嚴重,缺什麼,大家情緒如何。
“注:若有大策,不妨試言。論及全域性大策,小評加一等。”
開頭那段話說的是一個字叫做韻之的太守,上書朝廷請求賑災。皇上回答:“最近我沒有一刻得閑,忙著處理事務,身體忙壞了。”
言下之意是,你身為太守,要擔起自己的責任。那就是給了一條對策,“官員應該負起責任。”,至於怎麼個負責任法,那是考生的事情,不然還考策論幹什麼?考經義就得了。
做這種題,先分析問。
這題問的是如何安民,如何振興千瘡百孔的城市,不涉及全域性,比如怎麼賑災,怎麼安置百姓。題目裡精華就是“安民振業”四個字,若審題偏了,那就全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