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動作片舍利子> 第三十五章 邂逅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五章 邂逅 (1 / 2)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如此迎來送往,追月忙著應酬,喝了不少酒,看著這些衣冠博帶之人多是些庸碌酒色之徒,心中有些弊悶,便推說自己不勝酒力,要出去更衣。追月帶了個聖廟的僕從,更衣出來後就想隨處走走,便支開僕從,自己往人少處信步而行。來到一處長廊之上,遠遠見一人背靠廊柱,坐在橫欄上正在看書,看他衣著打扮,顯然是皇室親貴,看年齡應當在二十歲上下。追月心中不免犯著嘀咕:"這種場合,居然有人願意遠離繁華喧囂,獨自靜心獨書,還是個皇族,我怎麼沒見過他呢?"

原來,追月早已暗中將皇族中所有成年男子的性情品行研究過,還親自跟蹤過每人的行蹤,以驗證自己的訊息和判斷,甚至還包括幾個將近成年的皇子,因此幾乎所有成年皇子和主要皇室成員她都認得,偏偏眼前這個人面生得很。

"難道還有我沒見過的皇子?應該不會有遺漏啊?"追月腦子飛速地轉著,突然想起成年皇子中有兩人的確沒見,因為這兩人都身有殘疾,一個是十四皇子天生智障,另一個是十七皇子卻是個啞巴,兩人不可能有什麼作為,追月並不想在他們身上花費精力。"難道他是其中一位?亦或還是其他親貴?"不管如何,追月要去探個究竟,她覺得這個人身上有種與眾不同的特質,單這份耐得住寂寞,於喧囂中獨守寧靜的定力就足以讓其他皇族們黯然失色了。追月帶著好奇,緩步向那人走去。

追月腳步雖輕,但身上華麗的禮服長而旖地,走動時有輕微的瑟瑟磨擦之聲,然而那人看書太入神了,絲毫未察覺有人在走動,直到追月走到他身邊站住,一種直覺讓他感到異樣。於是他雙眼從書上移開,首先看到一件華美的衣裙,一抬眼,看到聖壇上的神女如今正微笑著看著他,而同時,追月看到一張淸秀幹淨的臉,一雙淸澈明亮的眼睛望向她,那眼神純真而淡定。那人並不慌亂,從容起身,後退兩步,躬身行禮,卻不說話。

追月便已猜到了七、八分,一邊還禮,一邊說:"請恕追月唐突,為了醒酒而信步到此,見大人在此讀書,心中好奇,驚擾了大人,還望恕罪!敢問大人如何稱呼?"

那人用手在空中寫了兩個字:奕正。接著又寫道:口啞。

追月再施一禮道:"原來是殿下,追月冒犯了。"

奕正微微一笑,擺擺手。

追月又說:"殿下不介意與追月閑聊片刻吧?"

奕正聞言,略一怔,倒不為別的,自從八歲失聲之後,長這麼大,奕正從未接觸過陌生女子,更何況還主動要和他閑聊。但,奕正很快恢複常態,四處沒有椅子,他指了指橫欄,又用手做了個"請"的姿態,追月會意,便坐在橫欄一頭,奕正隨後坐到了另一頭。

追月看了看奕正手中的書,笑著問:"不知道是什麼書讓殿下看得這麼入神?"

奕正將書合上,把有書名的一面給追月看,追月口中念道:"梵陀大成經。"追月心中暗想:這些皇子為了取悅皇上,撞鐘念經的多了,但沒幾個人是真心實意的,不知這個十七皇子是個什麼角色?是真心是假意一試便知。於是追月不動聲色,似笑非笑地看著奕正說:"當年我在山上修行時,師父也講過此經,還講了一個故事,至今不曾忘懷,殿下可有興致聽嗎?"奕正一笑點點頭。

追月略一沉吟,開口講道:"有個遊方和尚到一戶門前去化齋,只聽門內有爭吵之聲,不一時一個婦人前來開門,見是和尚化緣,倒十分恭敬,叫和尚略等,自己轉身進去,誰知裡面又有爭吵之聲,不一會兒,一個男子手中拿著一尊佛像和一個香爐氣沖沖走出來一股腦塞到和尚懷中,氣呼呼地說‘拿去,白花香燭錢,天天拜,有什麼用?那方家壞事做盡,也日日拜佛,日日逍遙快活,我們卻活得還不如他家的畜牲,看來這佛也是勢力的,誰進的香燭大就保佑誰!還供他幹啥?拿走!拿走!‘邊說邊推搡著和尚走。隨後趕來的婦人惶恐不已,一面說著‘罪過‘,一面去攔那男子,卻被男子一把推倒在地,反手將和尚關在大門之外。正在和尚錯諤之際,幾個鄰戶聞聲而來,紛紛議論,‘唉,這也難怪,方家看中了他家的地,買通太宰,硬說拖欠絹稅把地給充沒了,如今成了方家的,叫大柱一家靠什麼活啊!‘,‘是啊!大柱媳婦天天磕頭燒香,地不還是讓人搶了去!那方家做了多少壞事,怎麼就沒有報應呢?‘和尚在眾人的嘆息聲和疑惑的目光中,懷抱佛像默默離去。"

追月講到這兒,停下來看了看奕正,見他若有所思,又接著說:"師父講完就問我,好人也拜佛,惡人亦燒香,佛祖要如何普渡眾生?殿下,不知你對此有何看法?追月願聞其詳。"

奕正看了看追月,微微一笑,抬起右手,手指指向空中。追月順著手的指向去看,並無特別之處,眼露不解之色。奕正看看追月,以手作筆,在空中書寫,追月邊看邊輕聲誦念:"佛,如此手指,將光明美好之彼岸指給眾生看,眾生要靠自己的修行去到達彼岸。拜佛、燒香,儀式而已,不過是要時時提醒自己柄持佛心,節制貪惡。至於善惡因果,自當報應不爽,只不過報應在何處,報應在何時,又豈是可人為左右的?若因一時之激憤而失去善念佛心,方是苦海無涯,永失彼岸。此乃奕正之拙見,還請大祭司指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