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冠冕堂皇與堂而皇之的區別> 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 (3 / 3)

聽到大王這一系列的構思,田大生面露難色,口中遲疑道:“僕不是怯於任勞,只是事涉諸多,才力卻實在微薄,寒戶生計操持都沒有良計,突然任此大計,怕是……”

李潼聞言後便笑起來:“人哪有生而知之,才技都在於歷練,行社草創,諸事仍微,只需勤懇,閱歷經深之後,自然通達。”

田大生的擔心,他不是沒有考慮過。但也正如他所言,又不是一上來就搞一個多大的規模、多複雜的產業,人的稟賦才能,都是逐步挖掘。

雖然田大生年紀已經不小,潛力前途或許有限,但卻忠勤可信,只要能夠鋪設一個基礎、打起框架來,就算真的才力不濟,屆時李潼擇才任用,也能更加從容。

“之後幾日,田翁且先走訪閭里,收買舊衣。等到田莊過戶,再採買一批麻種。等到群義歸洛,便可以走訪近畿鄉野,約見諸府兵亡戶。捐麻入社,授以冬衣。若無麻可捐,便寄名授種,於莊田內墾荒種麻,同樣也能得冬衣。”

鑑於自身財力所限,李潼也不敢上手便大包大攬的衣食全包,最開始還是要用有限的財力覆及更多的人口,讓人們知道有這樣一個行社存在。

萬丈高樓平地起,眼下的他乏人乏物,雖然立志宏遠,但還是要起手入微。雖然這樣一來,能夠給民眾們施加的影響也有限,但也可以逐步加深。

冬夏衣裳都是日久長需,能夠以這樣低廉的代價換取到,對於那些本就生活困頓的民眾而言,也是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最開始肯定是要入不敷出,但李潼也做好了相對長期投資的準備。

等到今年的秋貢入都,他前後加封足足八百戶的實封,收入肯定不菲,這些錢怎麼花也是花,他留著也沒啥用,到時候做點假賬,賬面上抹平一下也能抽調出一批財貨來繼續投入。

對於故衣社的商業模式與發展前景,李潼還是很報樂觀看法的,原因就是時下可不是什麼明清之際的小農經濟。

大唐賦稅收取,採取的乃是租庸調的實物收稅,規定好了收取賦稅的種類。這就造成了一般小民日常生產,只能專注於基本的農作物與桑織,生產力被限制,能夠種植的經濟作物很少,在經濟活動中也就沒有什麼得利空間。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那就是神都市中蔬菜價格高企不下,一方面是因為神都人口多、市場大,一方面就是小民生產力不足。能夠大量往市場中輸入蔬菜的,往往只有權貴、土豪這樣擁有大量田產的人家。

因此近畿周邊那些小戶鄉民,雖然勤力耕作,但也做不到產出自足,即便是小規模種植一些時令蔬果,也都捨不得自己消耗,售賣換錢再去購買一些自己不能生產的生活必需品。

麻本來就是一種廉價薄利的商品,大戶人家有更高的惠利手段,看不上這種小買賣。小戶貧民則產出有限,根本形不成薄利多銷的規模效應。

如果故衣社這捐麻入社的模式能夠發展起來,即便前期需要漫長投入,可如果有了更高技術含量的商品產出,直接在兩京之間形成區域壟斷效應都不是難事。

任何一種商品,如果能夠形成相對的區域壟斷,那麼利潤便不能以尋常價值去判斷。有了更高的利潤空間,由兩京向外州繼續發展,自然也就有了更充足的動力。

當然,利潤僅僅只是將人聚合起來的一種媒介,想要獲得更高的凝聚力,肯定還要佐以別的手段。

故衣,故義也,府兵勞戰邊遠,本就是容易受到義氣感召的一個群體,一個贈衣同袍之惠,便能夠讓人感念許多。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本來就是李潼創號故衣社作為行社的一個基本宗旨。

除此之外,也有別的相佐手段,李潼眼下想到的,還只有“種牛痘、飲熟水”這兩項行社人員統一執行的標準,以後想到別的,再逐漸增補。

穿鑿圖讖玄異之類天命說法,他並不考慮,那樣或許更有效,但隱患也大。且不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單單他奶奶本身就是玩弄讖緯的高手,對這方面自然也尤其警惕,很難獲得長足發展。

至於更高一級的行社精英組織與動員方式,眼下多想無益。只要這個組織能夠茁壯成長,壯大起來之後,人、物在手,還怕不能玩出花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