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冠冕堂皇與堂而皇之的區別> 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 (2 / 2)

李潼對此同樣沒有什麼回應,中使還未入城,他便直往京西巡察軍務,半路溜回來在隆慶坊私宅中窩了好幾天。一直等到中使職命所催、等得不耐煩了、自己返回神都,他才又返回了行臺。

之所以避而不見,就在於見了也沒有什麼意義。或者說他四叔被玩壞已經成了定局,現在心態大概已經崩得稀碎,使人來詢問李潼的態度,無非是找個遷怒物件而已。無論李潼做出什麼樣的表態,都不免會被作負面解讀:不是老子手段不行,純粹年輕人不講武德啊!

見雍王明顯不欲就這個話題深談,獨孤元節在稍作沉吟後又問道:“如今潞王仍留陝州,人身會不會有什麼危險?”

聽到這話,李光順也不由得變得緊張起來,忍不住疾聲問道:“神都情勢已經變得這般危急?”

獨孤元節看了一眼微微皺眉的雍王,然後才又說道:“此前王相公奉命整頓南衙兵務,收效談不上好。天下軍府,半在關內,但關內軍籍卻收在行臺……今王相公罷知政事,專領左衛,但其實南衙諸衛,俱已缺損嚴重,唯翊府尚存甲員,月前再典南衙番上宿衛者,所存竟不足兩萬。諸府無兵可以番上,但潼關以西……”

講到這裡,獨孤元節便頓了一頓,但言外之意也已經是不言自明。朝廷領掌天下,在行臺大肆收聚甲士、京畿所聚之兵已達八萬之巨的情況下,南衙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整頓,所收竟然只有不足兩萬軍眾。如此一個實力對比,簡直讓人觸目驚心。

大唐立國以來,便是重內輕外,諸折衝府將近三分之一的數量都分佈在關內諸州。現如今關內為行臺所據有,使得朝廷禁衛形同虛設。

不過李潼在聽到這一資料後,還是忍不住皺眉道:“這當中是否有什麼阻滯?”

雖然府兵的老底子是重關內而輕關東,但如今的府兵制早已經是形同虛設,已經不足為憑。像行臺過去這兩年多時間裡,根本就沒有再試圖修復原本的府兵體系,而是建立起一個新的募兵系統,內外輪戍。

神都朝廷本來就沒有太豐厚的府兵底子,所謂整頓南衙軍事,當然不可能只檢索舊籍,無非以此作為一個框架參考,再傳告諸州縣進行新的徵募。這種動員形勢從高宗後期就已經開始採用了,武週一朝也多是循此舊例進行徵發,從而維持對外的軍事活動。

雙方的軍事競備,行臺甚至還要晚於朝廷,李潼雖然率軍入關,但長安定亂、北擊突厥再加上青海大戰,一系列事件下來,行臺建立已經是到了第二年的事情。

神都朝廷雖然也處於動盪中,但當李潼還在青海前線的時候,李昭德等便已經開始整頓南衙軍務,南衙軍事最興盛時,一度達到五萬餘眾。

就算之後李昭德並其一系朝臣被貶出朝堂,但政治上的清算不至於延伸到行伍之中。更何況王孝傑這傢伙雖然有幾分因人成事的味道,但畢竟也是宿將出身,以宰相而整頓南衙軍務,即便不能在原本的基礎上更作擴大,也不至於縮水到這麼嚴重!

聽到雍王這麼發問,獨孤元節嘴角泛起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撫膝長嘆道:“七月以來,朝中封獎大興,物料支用尤其急促。入秋之後,諸州本有三萬番上卒役應該循時入都,但因兼顧諸州貢賦解上,至今仍有大量延困於途。

入冬之後,行臺甲兵盛聚,朝廷強催甲兵疾行,以致人事混亂。多地物料積壓難運,諸受封家犒賞難支,其親徒多參兩衙宿衛,各請領掌之職親自入州索取……”

饒是李潼見多識廣,聽到獨孤元節所述之事,一時間不免也是目瞪口呆,這種亂象,他媽的根本不是正常人能夠搞出來的!

諸州甲兵番上入都,順便押運貢賦等物料入都,這是朝廷多年以來的慣例,為的是一個人物兩收的便利。李潼當年於神都主持漕運改革,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將人、物解綁,運河沿線專募客民以充腳力,專事專用,以釐定當中各種混亂不堪的無效開支。

畢竟人物兩收看似便利,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各種拖延與虛耗問題,一路甲兵過境,但州縣物料還沒有聚齊,你是就地等著,還是直接開拔?一旦原地駐紮等待,是折入州縣物料腳力費,還是專設軍費開支?因此所造成的番期延長,南衙又該如何審計編排?

貞觀時期,均田制還有所保證,府兵制也不失組織,物可恆聚、兵可恆出,彼此還能不失於配合。但永徽之後,隨著帝國疆域越發擴大,徵期、徵料都變得越來越頻繁嚴重,本來就是兩個系統的事情,勉強湊合起來,所帶來的虛耗已經遠遠超過了本來的便利。

如今,李潼有關漕運改革的政令早已經被破壞殆盡,相關事宜再次恢復舊態執行。

按照獨孤元節的講述,就是行臺所帶來的軍事威脅陡然增加,然後朝廷催令甲兵加快行程,直接造成了諸州物料堆積於途。而已經湧入南衙任職的受封人家擔心封賞不能及時兌付,所以紛紛請命外派,於是就把南衙本來就已經微薄的底子更作攤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