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她有一間時空小屋全文免費閱讀筆趣閣> 邊境少年 第四十六章 餘真意做了一個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邊境少年 第四十六章 餘真意做了一個夢 (2 / 3)

黑衣少年愣了一下:“等我走江完成,定好好報答公子。”

蛟龍一族,是可以有氣運加身的。黑衣少年說出了這句話,那麼他就算是許下了宏願,將來要保佑餘真意。

餘真意點點頭:“可以。”

黑衣少年感激的看向餘真意,然後從地上站起來,緩緩消失不見。

這個夢,有些不真實,當餘真意睜開眼的時候,隔壁的戰鬥還在繼續。原來夢中的那麼長時間,外面只是過去了一瞬間而已。

他在思索著剛才那個少年的話,是否真實。他讓彩雲拿來兩本書,熬夜翻開起來。書上關於蛟龍的故事,有不少記載,十分真實。

首當其中,便是斬龍劍。

相傳古時候大仙北源村水源頭上有一條孽龍,這條孽龍神通廣大、法力高強。它藏臥在大仙北源村一個叫大坪頭的山脈之中。龍頭就在松山裡,龍腰到了椿香界,龍尾一直延伸到了石對坎。

它總想從大仙北源衝出去禍害外面萬鄉的黎民百姓。但又懼怕北源鄧家橋村水口廟裡的神仙,所以也一直都不敢有所行動,但也一直在窺探時機。

就在某年某月某日,青山口上烏雲翻滾、電閃雷鳴、狂風大起、飛沙走石。不一會就大雨傾盆、山洪暴發,滾滾洪水從青山口呼嘯而下,那條孽龍也趁此機會一個翻身,只見大坪頭旁邊的一個地方衝開了一個大坑,那條孽龍就從那條大坑中衝了出來。只見它在洪水當中興風作浪狂衝下來,想隨著洪流衝出大仙。

這時候大仙南源裡雷公山上的雷公早己經將這些情況看得清清楚楚,孽龍很快要衝出大仙了,便急奏天庭,天庭一看情況緊急,急派天將與雷公下來鎮壓。天將和雷神接旨後緊急趕赴大仙北源水口廟,此時那孽龍也隨著滾滾洪流,裹著泥沙,一路電閃雷鳴狂呼著朝水口廟的出口衝來!

此時只見那天將念動咒語祭出一把寶劍,將劍拋入出口的洪水當中。那寶劍一入水立即暴長三丈三,寒光閃閃,孽龍一見急忙作法將洪水又加高三尺,想從寶劍頂上衝過去。天將也將寶劍增高三尺。

如此反覆爭奪出口,洪水層層加高,那寶劍也跟著層層加碼,戰鬥非常激烈,一直鬥了幾天幾夜,那孽龍精疲力盡,無力再戰。只見那天將奮起神威,從洪流中拿起寶劍,一劍下去將那孽龍斬做三段。

這三段龍屍,龍頭順洪水漂到了龍水,所以龍水的名字也是因此而得名。龍尾漂在永歲一個叫歌陂的地方。龍血就灑向了山川的血灘。所以現在民間流傳有:“龍頭流在龍水,龍尾出在歌陂”。的說法。

戰鬥結束後,那天將念動咒語,就將大仙北源水口廟出口的地方變成一層層的寶塔,將寶劍就安放在塔頂。如今民間就將那裡取名“斬龍劍“。

孽龍衝出的那條大坑就叫“龍崩井”。南源裡的山就叫“雷公山”了。

這傳說,與白水河有些相似,都是從古至今傳下來的。斬龍劍,也不止有一把。但是這白水河,最近事故多,有新的蛟龍出現,所以迎來了諸多勢力。

除此之外,餘真意還在古籍上,翻到一篇關於“斬龍臺”的傳說。

那還是在大禹時期。

禹州城東西南三十里方崗鄉境內,一山名曰禹王山,山上有一石臺,方圓見丈,石上絲絲紅線,血絲般蔓延,如一朵盛開的碩大血紅大花,妖豔而詭異。這就是傳說中的禹王斬龍臺。關於斬龍臺,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

大禹率領治水大軍,踏山勢,循水道,因勢利導,百流歸海。歷經數十寒暑,這一日來到了汝南江畔。

眼前的情景讓大禹心情沉重:汝南江濁流滾滾,肆虐橫行。兩岸農田被淹,一片汪洋。老百姓衣不遮體,形如野人,被迫背井離鄉,逃離家園。昔日的富庶之地幾成鬼域。

大禹把治水大營安扎在緊臨汝南江的一道山嶺上,此山日後被人們稱為禹王山。聽說大禹要治理汝南江,使河道疏通,民有居,居有田,老百姓歡呼雀躍,奔走相告,紛紛前來助陣。

大禹要實地考察汝南江水道。人群中一位老者自告奮勇,為大禹做嚮導。老者是山下崔垌人,排行老三,人稱三爹。崔老爹一輩子行船汝南江,靠打魚捕蝦過生活。老伴去年不幸被江中一條水蛟激起水浪捲入江中淹死了,膝下只有一女,取名英蓮,年方二八。

自崔母去世,父女二人相依為命,苦度光陰。家園被洪水淹沒,汝南江又屢屢怪異兇險,水上生活也被迫停止。父女無奈,移居山上,每日裡靠野果草根果腹,飢寒交迫。

如今有人帶領大家治理洪水,造福黎民蒼生,崔老爹心情振奮,甘願鞍前馬後效力。女兒英蓮也要同行。大禹本來不同意英蓮同往,崔老爹代女兒求情:“英蓮雖為女兒身,但長年跟我行船,頗識水性,讓她跟著端茶送水,洗衣做飯,彼此也好有個照應”。

英蓮態度也非常堅決:“治理汝南江,剷除惡蛟,為孃親報仇,為無數屈死的鄉親報仇,雖死無憾。求大王恩准!”大禹看此女似異於尋常女子,目光堅定,意志堅決,也就答應了。

父女撐一隻小船,隨大禹勘察汝南江。目之所及,一片汪洋。橫七數八的樹木浸泡在水中,嶙峋虯曲的枝條絕望地伸向天空,似要向上天泣訴什麼。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