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南梁紀事> 第一百章 哀江南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章 哀江南1 (1 / 2)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太清六年二月,湘東王師與晉南王師,南北兩路同進,逼近建康。侯景調全部精銳,防禦於建康西道大城姑熟。授命侯子鑒為統帥。侯景所部將帥兵馬起自北朝,熟諳陸軍騎兵作戰,不長於水師。遂只視王僧辯與盧奕所帥五萬水師為大敵,並不把陳霸先所率陸軍放在眼裡。侯子鑒於姑熟廣布利柵,高築城堡,閉門不出,意引王師水軍決戰於陸地。王僧辯與盧奕大軍至後,幾次舟船挑釁不成,便退守北岸。侯子鑒只當王師懼怕,大喜報臺城,言敵兵懼怕陸戰。待生懈怠,出舟可擊潰。侯景只傳命侯子鑒,王盧此舉,似有計謀,不可出擊,只可據守。

而王僧辯與盧奕此時退兵,只有一個緣由。那就是等待陳霸先徐子瞻部陸軍趕至姑熟。因侯子鑒所部精銳正是騎軍,侯景此次將三州騎軍精銳俱集結於此,足有一萬兵馬。只待王師登陸,這騎軍如洪水猛獸般傾瀉而出,便可將王師沖散踩踏如齏粉。此等兇惡騎軍,只有陳霸先徐子瞻所率陸軍騎師可抗衡幾分。若陳霸先扛住此騎軍沖鋒,使得王盧水師消滅侯景部船艦水軍,再攻破城防,則姑熟防線破矣。陳霸先徐子瞻部十五日後,方從南豫州內陸殺過來,屯兵至姑熟西南興洲修頓。而後不久,繞經南道,突襲姑熟後方,燒毀糧倉。侯子鑒忙派兵去攻,待趕到時,王師已退回西部。陳徐所部首戰,初露鋒芒後,王僧辯盧奕遣信使至。雙方約定好進兵之策,終於三月初二黎明發起猛攻。

陳徐部傾全部兵力攻打姑熟南柵,攻勢甚是猛烈。侯子鑒派騎軍洶湧出閘,陳霸先早埋伏三千重弩手,一時箭雨如蝗陣呼嘯而上。然而侯景部騎軍穿過箭雨雖有折損,仍兇猛無比。陳徐部先鋒盡數折損凋零,騎師亦全數投入,與侯部騎軍圍困廝殺。姑熟南城,殺聲震天,血洗平原。

與此同時,盧奕前鋒水軍攻打北河堡,侯子鑒派舟船千艘出江線對抗。盧奕前鋒軍不敵向北岸後逃,侯子鑒命船艦渡江追擊。一時,侯部船艦黑壓壓如過江之鯽,爭先恐後渡江追殺盧奕所部。而王僧辯早已埋伏北岸東側,見侯部賊船盡數過江。立時鼓陣,傾十丈大艦而出,截斷侯賊船歸路,再以戰艦細舟攻打侯賊水軍後方。前方盧奕部亦調轉回攻。侯賊部水軍方知中埋伏,而此時已被夾擊,退無可退。長江中間,廝殺哭喊之聲,直穿雲霄。侯賊部被殺、落水者無數,幾乎無船得脫。侯子鑒見北部水師被圍殲,南部騎兵亦剩孤旅與陳霸先部苦戰。眼見馬上北岸水師就將登陸攻破姑熟,知敗局已定,無力迴天。遂帶數親兵,騎快馬於陸路向建康逃去。

侯景在皇宮中收到戰敗夜報,淚流滿面,怒罵侯子鑒。隨後,一躍而起,親身至建康周邊,連夜佈防。待王師至建康西時,侯景已在建康西側,自西洲城北、石頭陪城西,至到東府城南秦淮南岸,築起了一道十數裡堅固防線。十步一城垛,百步一高堡,連綿不絕,水沙難進。又命令王偉等高官親信,俱坐鎮前線,親率兵禦敵。又集中秦淮民商各船,俱滿載石頭鑿沉於秦淮河口,阻止王師水軍進秦淮河道。王師被阻塞於建康西部江線。

此前因晉南王在南豫州休寧,便親率陳徐部陸軍東進。姑熟之戰,亦親臨前線,當時所定之計,實是以陸軍拖住侯子鑒部最兇主力騎軍。實是有陸軍盡沒風險,然晉南王仍於前線,距主戰場五裡處。青雲王師知主君與己並肩立於姑熟,士氣亦堅韌,抗住侯子鑒部兇悍騎軍。大破姑熟後,王駕便同往建康。姑熟破後,湘東王亦有意親往前線,江陵眾臣苦勸方罷。遂派世子蕭方儲代己前往,叮囑定要先入建康。

王師被侯景阻塞於西部江線時,晉南王與湘東世子蕭方諸,及王盧陳徐等各路軍帥商議。王盧等水師軍帥欲趁秦淮漲潮之時,強渡河口使水軍入秦淮。陳霸先卻反對,道建康城北高南低,秦淮南岸地勢為下,侯景站於防線高堡一覽無餘。應從西洲城或石頭城北開啟缺口。徐子瞻亦贊同其言道,前番勤王義軍,二十萬屯兵南岸,韋粲、柳仲禮、蕭確數次進攻均失敗,也是因為自下而上仰攻難成之故。王僧辯顧慮道,西洲城北有長堤,石頭城西北面是泥石灘,俱是水師難停難攻之處。

晉南王蕭黯亦曾親身經歷當日義軍前線戰事,遂也同意陳霸先與徐子瞻之意。而湘東王世子蕭方諸對其堂兄蕭黯心懷妒忌敵意,故常存較勁之心。蕭黯所說,他均出言反對,以證己明,以立己威。故蕭方儲便一力主張強渡秦淮。蕭黯無奈,王僧辯亦為難。最後決定,王僧辯率領水師強渡秦淮,攻打侯景東部防線。蕭方儲不顧王僧辯反對,亦帶親兵同往。蕭黯亦命盧奕部同往助攻。

陳霸先與徐子瞻部在石頭城西面落星山築營紮柵,待水軍度過秦淮,互應同時攻打防線東部與南部。然而,未想,此次王師水軍強渡後,遇岸上侯景部猛烈抵抗。賊軍於防線內堡壘樓垛之上,以弓弩火箭攻擊王師水軍,水軍大敗後退。世子蕭方儲也在亂軍中中箭身亡,亦有兩名水師將軍死於此役。

此番大敗過後,王僧辯痛悔不及,且保護世子蕭方儲不周,使其陣亡,此更是大罪。王僧辯只得使快船遞書往江陵,請撤己職,請降己罪。然而,建康距江陵甚遠,往返需十數日,戰機卻不能等。其帳下將軍杜龕便道,軍帥不如趁湘東王令未下,聯合盧陳徐所部,盡快攻破侯賊,再先於晉南佔據建康。便可將功補過,湘東王想罰也不能罰了。

這杜龕乃是從嶽陽王蕭察麾下叛逃,後歸降湘東王之人。湘東王待他不如故舊部屬,嶽陽王又欲殺之後快。而王僧辯卻見他果敢見識過人,將女許他為妻,故杜龕只忠心於王僧辯一人,王僧辯亦非常倚重他。於是聽其言,重震心志,不斷往返於晉南王與各路豪帥船帳,只欲速平建康。

很快,陳霸先等於石頭城西北亂灘之上,廣築堅固柵欄堡壘,直將石頭城大半包圍。侯景亦擔心王師渡河南下不成,必攻城北。遂也於石頭城與西洲城東北佈防重軍。而此地仍命丟了姑熟的侯子鑒駐守。丟要塞的侯子鑒仍得重用,也因侯景此時能人不多,先是大將謝答仁往東揚吳中平叛,大將郭元建駐軍北兗州,均調來不及。他身邊可為帥者僅侯子鑒一人。遂命儀同三司盧暉守石頭城,侯子鑒守西洲城,王偉守東城,自己居中指揮,兼守南城。

晉南王亦欲速戰,催命各路進軍。眾等議定進策。雖此前遇挫,然而王師兵力仍數倍於侯賊部。王師可分兵攻城,引侯賊部,分其精銳。於是議定,將王師分兵九路,同時出兵攻打石頭城與西洲城。

王僧辯所部兩路,盧奕所部兩路,攻打西洲城北,分化絞殺侯子鑒所率的一萬弓弩陸軍,八百騎兵。徐子瞻所部兩路攻打石頭城北,陳霸先所部三路攻打石頭城西,共克率兩萬兵力的盧暉。很快,北部西洲與西部石頭同時交戰廝殺。侯景親率五千重甲精銳,援助西洲,與王僧辯旗下杜龕部廝殺在一起。

而此時石頭城,被陳霸先與徐子瞻南北包圍攻打,侯景賊將盧暉親於北門指揮。徐子瞻部前軍,在眾火弩利器之下,攀上北城門,撕開城防缺口。盧暉眼見後續青雲軍如蟻附城,遂膽寒請降。徐子瞻所部留其性命,只命其傳令開啟四門,盧暉遂傳令四門俱開。石頭陪城被王師收複。

陳霸先於石頭城南正艱難攻打,突見城門洞開。便知徐子瞻部北門得手,便傳命部下不要進城,只繼續向東突進。陳霸先大軍勢不可擋,攻打建康西籬門防線。侯景此時於北部聽聞石頭陪城已失,王師正攻打西籬防線,忙帶兵去援西防線。而此時陳霸先所部已如餓虎,赴刀山火海如平地,山呼海嘯般突破防線,湧進建康外城。侯景此時亦是存亡之時,猶如惡獸,已殺紅了眼。陳霸先部與侯景西線守軍開始了血戰。侯景亦率親護騎兵上陣,手執長刀,左揮右砍,試圖殺退陳霸先。而陳霸先此時也親身上陣,意志如鐵。侯景部終不能支,西部防線潰如沙xue。陳霸先率部一路追擊,只欲活擒侯景。侯景奪命狂奔回內城。

侯景至內城後,知道外城防線奔潰,眾兵散盡,知內城四門亦守不住了。侯景回到皇宮,望太極殿宮闕巍峨,落淚嘆道:“想我侯景揚名河朔,為河南王。後渡江平臺城,降柳仲禮等易如反掌,君臨天下使四方喪膽。不想今日天要亡我!”隨後命人將在建康所生的兩幼子裝入皮兜裡,一左一右綁在馬腹上,帶領數十騎兵自東城逃亡,投奔吳郡謝答仁去了。侯景部將眾人,侯子鑒、王偉等亦紛紛逃亡。陳霸先率先攻破西門,隨後杜龕亦攻破北門。建康內城六門俱破,王師湧入。

時至光複,南朝帝京建康,已被賊佔據近四載。先帝武皇帝蕭衍,廢帝蕭綱俱被幽禁死於此地。被屠戮的京中貴胄與百姓無以計數。至太清六年三月,終於回歸蕭氏王師之手。

然而,王師部眾進城後,揚言建康城原居民早已被賊屠戮幹淨。此時城內居民,非附賊叛國者,即是賊黨親眷餘孽。湘東王師所部多數將官為世族豪強子弟,京中親眷大多死於侯賊眾之手。於是,有出於國恨家仇,有出於暴虐貪欲,便開始在京城屠殺劫掠。由一而二,漸漸失控起來。不久,建康城內便無處不有燒殺搶掠。

晉南王所部大多為江衡平民子弟,且軍紀如山,尚還可控。但眼見同樣流血流汗打下城池,卻只見盟軍搶盡金銀,心生不平,漸漸也有野性未馴者參與搶劫。陳霸先與盧奕部斬殺多人,仍不能制止,情勢漸漸失控。不多時,建康舊官百姓人家,無論男女老幼,盡被剝光,驅逐出宅院,流落街頭,惶惶無措。常有暴兵強奸殺人縱火,建康城各街巷嚎哭震天,有如人間地獄。

晉南王蕭黯進建康城時,見到的正是這樣一幅人間慘劇。蕭黯大怒,此生未有之暴怒。他馬上命親隨武官,持他手諭與利劍,往召各路軍帥前來。言不來者無論是誰,是何緣由,立斬。自己坐鎮於尚書省高臺立等。隨後,陳霸先、徐子瞻、盧奕、王僧辯等人陸續趕到,佔據臺城的杜龕最後趕到。

蕭黯怒對眾人道,即刻廣發安民告示。告示張貼之時刻起,無論是何理由,再有兵眾劫掠騷擾居民者,梟犯人,斬將軍,問責主帥。

然而安民告示貼出後,仍有兵眾搶劫為害者。其中尤以攻佔臺城的杜龕部最甚。侯景宮中,亦是前紫陽宮中,珍寶或被劫掠,或被打砸,或被燒毀,所剩無幾。蕭黯便再召眾帥,當庭將杜龕捆綁。

那杜龕如何能服,只道:“吾為湘東王之臣,只受王師總帥王公所命。其他人無權罰我。”

蕭黯怒道:“孤王確非你主君,但我今日定要奉王道斬你!”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