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上,龐季同進傅良濤辦公室提交調查報告時,傅良濤便向龐季同揚了揚那本繪本,問道:「你是怎麼查到的?」
龐季同看到那本繪本,雙眸先是一亮,說:「原來這繪本在濤sir你手裡,我找可久了。」龐季同也不惱,轉而想起傅良濤的問題,又茫然地問道:「甚麼查到?」
傅良濤眸中的讚賞之意斂了斂,沒有解釋,而是反問道:「你是怎麼拿到這繪本的?」
龐季同聽罷,微微垂了眼,靦腆地笑了笑說:「是阿凝她給我的,她說她很喜歡這個系列的繪本,故事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暗黑色彩。」說話的同時,龐季同的唇邊掛了絲輕淡的甜甜笑意。
看著龐季同如沐春風的樣子,傅良濤轉而瞄了瞄桌上的調查報告,感覺在他專注調查許靜嘉的案件期間,似乎又錯過了某些事。
龐季同的模樣看起來,似乎完全不知道這繪本跟案件有關。
傅良濤遂問道:「那你知不知道這繪本的作者是誰?」說罷,傅良濤觀龐季同的神色仍是一臉茫然,便續道:「是許靜嘉!」
龐季同一聽,神色一正,順勢拉開了傅良濤對面的椅子坐了下來,顯然是早就盼著重新歸隊。過去這兩星期裡,考慮到許靜嘉認得龐季同的面貌,傅良濤便沒有讓龐季同參與到接近許靜嘉的工作中,而是另外將幾宗案件交給龐季同獨自跟進。
現在接近許靜嘉的行動已近尾聲,而傅良濤也很清楚,龐季同在調查其他案件的時候,也不忘打聽他們的調查進展,是以傅良濤並不反對龐季同歸隊。
傅良濤從手邊積壓的資料夾下方抽出了另一本繪本,放了在龐季同跟前,這是由許靜嘉所畫的同一個系列的繪本──《鈍鈍兔和牠的樹洞》(Rabbit Stubit and e。
「許靜嘉出版繪本所用的筆名為平心,而這本是她於二零一八年年初出版的繪本。出版繪本的日期,與許靜嘉成為無業遊民的日子相若,而兩本繪本的主角都是這隻叫鈍鈍兔的兔子。
雖然兩本繪本的故事內容並無關聯,但是我覺得只要將兩本繪本的故事內容結合,就足以瞭解許靜嘉遭受網路騷擾時的心路歷程。」傅良濤說著,將這一本新的繪本向龐季同推了推,說道:「你也看一看,這一本比蝴蝶的那一本更能表達遭遇網路欺凌的人的真實感受。」
「你的意思是說許靜嘉也是網路欺凌的受害人?何以見得?」龐季同聽罷很是驚訝,遂將傅良濤剛剛拿出的樹洞繪本迅速翻了一遍。
傅良濤並無答話,待龐季同大致瞭解了故事內容之後,龐季同接著帶著質疑地問:「這兩本繪本的故事如果真的跟網路欺凌有關,為什麼它們不能是許靜嘉因為自我滿足而製作的犯罪記錄?」
傅良濤隨即否定了龐季同的推測,說道:「不對,許靜嘉是真實經歷過網路騷擾的。你還記不記得她總是將手機的前後置鏡頭都用便條紙封住?記不記得她停用了所有的社交媒體帳號、手機資料用量驟然大減,外出時甚至不會帶上手機?
這一些都是網路騷擾受害者,在經歷事件之後,對電子裝置不信任的跡象。說真的,在看到這兩本繪本之前,我完全沒有往這方便想過。」
龐季同這才回想起這些小細節,他從來沒有想過許靜嘉生活中的小細節竟然與網路騷擾的經歷有關。與傅良濤合作多了,龐季同瞭解傅良濤不會僅僅因為這些小節而下定論,遂又重新看向傅良濤,晶亮晶亮的眼睛等待著傅良濤繼續解說。
傅良濤復又說道:「而且,從許靜嘉出版的第二本繪本中,你可以感受到她深深的怨念。在這兩個星期裡,可以知道許靜嘉縱然獨來獨往,與教會內的人並不熟悉,教會內仍充斥著與許靜嘉有關的傳聞,對她抱有善意的人也著實不多。
正如我們所瞭解的,許靜嘉自是不願與人接觸的,更不會跟任何人透露自己的事情。那麼,你說,這些傳聞從何而來?」
看著龐季同沉思的臉龐,傅良濤接著說道:「其實自發現『七分』這木馬程式以來,我便懷疑李秉德和周穆清遭受的不止是一般程度的網路騷擾。他們所經歷過的網路騷擾是屬於網路跟蹤(Cyberstalking這一型別的。」
「網路跟蹤?」龐季同疑惑地覆述著這個陌生的名詞,然而這個名詞的意思不難推測,龐季同很快便反應過來,於是接著問道:「我知道作案者以木馬程式對李秉德和周穆清進行實時監控,可是這網路跟蹤與網路騷擾又有什麼不一樣?」
傅良濤遂解釋道:「這一型別的案件我只有在國外的一些案例中見到過。如果說網路騷擾的案件已經很難立案,但是因為其騷擾形式侷限於網路上,透過作案者發出的騷擾電郵和入侵網路的記錄,一切都還有跡可尋。
網路跟蹤卻更加徹底,這一型別騷擾的影響已不再侷限於網路活動之上,而是融入到受害人的現實生活之中。網路跟蹤與現實世界的跟蹤差不多一樣,卻更具隱蔽性。作案者會將網上活動與傳統的跟蹤和騷擾方式結合,並將受害人的動態於網上或其他電子渠道公開,鼓動其他人聯絡、騷擾或傷害受害人。
國外的案例之所以會被揭發,是因為案件的作案者過於明目張膽,將受害人的資料釋出到網路上公開予陌生人瀏覽,鼓動素不相識的人去侵害受害者。
然而,這案件的作案者很聰明,他沒有選擇去鼓動不相干的陌生人,而是利用他了解受害人及其動向的優勢,去鼓動與受害人熟悉的人或者受害人生活圈裡的人。而且,這些個鼓動的方式綿裡藏針,讓人不易察覺。即便察覺了,也不會往網路跟蹤這一個方向想,只會覺得是受害人與相關圈子的人的相處出了問題。」
順著傅良濤的話,龐季同想到李週二人在職場、社交或家裡所遇到的事情,一下子就回過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