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趙氏長女絮嫁,義兄寇氏季,添玉璧一對、玉如意一對、玉馬一對……”
蘇洵洋洋灑灑足足唸了半個時辰。
寇季身為趙絮義兄,攔街為趙絮添嫁妝,合乎情理。
寇季身家豐厚,所以出手闊綽,為趙絮添了足足價值上百萬貫的嫁妝。
金玉器物,數不勝數,足足有六百多人抬著嫁妝。
包拯代替趙絮謝禮以後,寇府管事帶著送嫁的隊伍,匯入到了包拯迎親的隊伍。
一行人再次前行,行至御街中段,又有寇府管事攔在街中,添百萬貫嫁妝。
行至御街後端,有寇府管家攔在街中,添三百萬貫嫁妝。
自此,迎親的隊伍一瞬間突破了兩千多人,圍觀的群眾更是數不勝數。
趙禎為趙絮暗中添了三百萬貫嫁妝,寇季在趙禎嫁妝的基礎上,又給添了兩百萬貫。
趙絮真心稱寇季一聲義兄,寇季自然得誠心待之。
成千上萬人簇擁著迎親的隊伍到了包府所在的街道,一瞬間將包府塞了個滿滿當當。
包府的僕人和寇府的僕人一邊向百姓派發喜錢,一邊迎接迎親的隊伍。
又有包拯的同窗故友出面招待賓客。
新人入了府,依照禮數叩拜了寇季夫婦,寇季夫婦作為長輩受了新人的禮,並且賜下了一些家財。
隨後便是熱熱鬧鬧的吃大席。
流水的席面,敞開了讓汴京城的人吃了足足七日。
待到流水席撤去以後,百姓們依然熱議著包拯和趙絮的婚事。
在百姓們眼裡,包拯和趙絮的婚禮是盛大的,雖然不及皇帝大婚那麼隆重,但場面絕對不輸給皇帝大婚的場面。
單憑那足足繞了汴京城好幾圈的紅紗,就足夠讓汴京城的百姓銘記於心。
汴京城的女子更是將包拯和趙絮的這一場婚禮,當成了一個典範。
“我出嫁的時候,場面一定要比絮兒姐姐大,汴京城上下左右都得鋪上紅紗才行。”
寇卉十分認真的在向寇季講述自己以後成婚時候的排場。
說話間,還用雙手比劃了一下。
向嫣贊同的點著頭道:“妾身成親的時候都沒想過用紅紗圍城,如今看到了絮兒成婚的場面,妾身才知道什麼叫做大排場。
咱們就卉兒一個閨女,等卉兒成婚的時候,一定得大操大辦,場面不能小。
妾身覺得,不僅得用紅紗圍城,還得布十里桃花。”
寇季放下了手裡的書卷,瞥了一眼妻女,沒好氣的道:“你們以為汴京城是家產啊?你們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
你信不信你將紅紗剛掛上去,五城兵馬司的人就能給你扯了?
開封府的人會堵在門上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