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們瞬間你追我趕的四散而去。
他們能混到汴京城當官,嗅覺都是十分敏銳的。
如今三宰一條心,趙禎又十分巧合的病倒了。
一切都已經成了定局。
反抗純屬徒勞。
與其掙扎一番,被人按在地上捶死,還不如乖乖認慫。
家中子弟、氣節、名聲,都沒有他們的高官厚爵重要。
身處在權力中心,他們比任何人都明白,權力代表著什麼。
文官們紛紛回府,挑選了府中的子弟、門人,寫了名錄,讓人送到了吏部去登記。
短短三日。
吏部就收錄了一千多各府舉薦的讀書人。
雖然其中的英才不多。
但朝廷對遼地和河西的官員要求也不好。
所以他們勉強合用。
有這一千多生力軍的加入,河西和遼地兩地的官員需求,也能得到很大的緩解。
寇季在拿到了吏部呈報的名單以後,大筆一揮,將其中一部分還算有點才能的,送去了河西,另一部分充數的,分配去了遼地。
遼地除了知府、知州以外,其他品階的官員要求並不高。
維持著地方不亂,關鍵的時候能跑去找駐軍求援就行。
至於治理地方什麼的,根本不需要他們。
遼地只要不出現天災人禍,只要維持著去歲的方式繼續經營就行。
等到隨後朝廷招募的三百萬兵馬徹底在遼地安家落戶以後,才會需要地方基層官員去施行朝廷的政令。
如今朝廷招募的三百萬兵馬中,最先招募的兩百萬兵馬,才剛剛趕到遼地,正在往地方上分配。
剩下的一百萬還在招募當中。
等他們全數被分配到了遼地各地,參與到了勞作當中,見識到了遼地廣闊的土地資源,以及那些最早遷移到遼地的百姓們豐收的成果以後。
他們必然會在遼地落地生根,想辦法寫信讓家人、族人,遷移過去。
到那個時候,才是遼地最需要地方基層官員的時候。
而這個過程,長則兩三年,短則一年。
朝廷完全可以藉著這個空擋培養出合格的地方基層官員。
也正是因為如此,寇季給遼地劃分官員,很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