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夷簡再次提議道:“要不大開舉薦之門,由各官員舉薦有才的讀書人?”
王曾覺得呂夷簡的建議可行,正準備點頭。
就聽張知白道:“就怕他們不願意去遼土上為官。之前為了給大理選官,為了給交趾摻沙子,我們幾乎將寒門的一些有才的讀書人,都抽調幹淨了。
如今就剩下一些豪門大戶的子弟和自視甚高的讀書人。
他們這些人可是奔著我們三人現在坐的位置讀書的。
讓他們去管束那些不同教化的遼人,他們未必願意。”
呂夷簡和王曾二人聽到此話,齊齊皺起了眉頭。
張知白的話不無道理。
在大宋,貧寒人家出身的官員,在出仕的時候,朝廷只要給個官就做。
他們不挑,只要朝廷給派遣了職位,即便是去窮鄉僻壤,或者是一毛不拔之地,他們也會趕去赴任。
可是富貴人家的子弟,以及豪門大戶的子弟就不同。
太窮、太偏遠的地方,他們根本不會去。
他們情願不做官,也不願意去太窮、太偏遠的冒險、受苦。
朝廷在每次科舉以後,在給進士們授予了官職以後,還會有一次選官的機會。
選官就是反選。
一般跟一甲二甲的進士沒關係。
一甲二甲的進士,都是朝廷重點培養的,所以在授官的時候,相對而言都會給他們挑一比較富庶的地方,又或者比較容易混功勞的地方。
一些被帝王看重的,甚至會授予開封府附近的縣官的職位。
三甲進士就不同,三甲進士一半都會被授予衙門裡的副職,或者不重要的職位。
三甲進士若是有上進心,或者是想搏一把,就可以參與到選官當中。
選官所選的官職,就是一些窮鄉僻壤,不毛之地的主官。
因為沒有人願意去,所以吏部會將其列出來,給三甲進士一個搏一把的機會。
然而,大部分的進士情願在小官上廝混,也不願意去窮鄉僻壤和不毛之地擔任主官。
朝廷也曾硬派過進士去任職。
可那些進士情願辭了官,揹著個進士名頭廝混,也不願意去窮鄉僻壤和不毛之地。
所以那些窮鄉僻壤和不毛之地,幾乎都成了犯官們的發配之地。
所以張知白的擔心不無道理。
如今還留在大宋的一些十分有才又有背景的讀書人,連大理和交趾也不願意去,甚至在此前為燕雲十六州選官的時候,也不不願意去,他們怎麼可能去長城外為官呢?
趙禎聽完了張知白的話,見呂夷簡和王曾眉頭緊皺著,不悅的道:“四哥說過,毛病都是給慣出來的。
一個個只想享富,卻不願意為朝廷去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