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武和捧日兩軍整編以後,分別遷移了大營,分別遷移到了汴京城以東,以及汴京城以南,坐鎮在外。
一連串的變動,也讓一些人察覺出了朝廷的一些意圖。
但是朝堂上基本上沒什麼反對的聲音。
武勳們一個個窩在家裡當鹹魚,不可能發聲。
寇季、種世衡分別執掌著樞密院和三衙,他們是此次改革兵制的參與者,也不可能發生。
他們不發聲,朝堂上其他人也不敢發聲。
只有軍中有一些反抗的聲音流傳出來。
但是被他們的上官告誡了一番以後,一個個皆閉上了嘴。
能留在軍中的,自然是朝廷保留下來的。
他們在此次變動中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幫那些被裁撤的兄弟們叫一叫屈就行了,卻不敢跟朝廷作對。
汴京城的兵馬整頓完了以後,大宋各地兵馬的摸底情況也接近了尾聲。
大宋各地兵馬摸底情況完成以後。
出現了一個讓人十分愕然的局面。
大宋百萬兵馬中,能打的兵馬居然有八十萬之多。
只不過其中四成在禁軍,另外六成居然是廂軍。
趙禎在知道了此事以後,哭笑不得的鬱悶了好幾日。
在趙禎和寇季準備對汴京城以外的兵馬出手的時候,汴京城以外的兵馬也收到了風聲,各地兵馬隱隱有些動盪。
正當各地兵馬準備反抗趙禎和寇季二人改革的舉動的時候。
趙禎和寇季二人卻並沒有下達裁軍的命令。
而是開始給軍中的一部分將領、校尉授官。
其中被朝廷定為三品的四個大將軍職,最引人注目。
一連串的封賞過後,軍中的大部分將軍、校尉,被他們收買了。
軍中的將軍、校尉們,配合著各軍中的監軍,輕易的就將各地兵馬的動盪安撫了下去。
然後就是一個字。
調!
各種調!
各種稀奇古怪的調令,各種聞所未聞的調令,相繼出現在各軍中。
往往將士們在接到了調令,趕往下一地的途中,新的調令就會出現在他們手裡。
伴隨著調令出現的,還有一些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