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
幾個人說完這話以後,一起倒吸了一口冷氣。
幾個人不是官宦子弟,就是大戶公子,對大宋文制的了結,遠比一般人要深刻。
再加上他們在河西曆練了幾年,對大宋文制的了結就深入了。
從太祖皇帝趙匡胤定鼎到如今,大宋歷任四位官家,其中三位官家,在文制方面下了苦功。
在他們共同努力下,大宋文制已經融入到了大宋的每一個角落。
大宋的文制已經定了形。
已經定了形的東西,想要搬過來,十分艱難。
李太白在《蜀道難》中提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革新文制,比上青天還難。
官家趙禎和樞密使寇季,在革新兵制的時候,用的是春風化雨的手段,沒有掀起多少波瀾,讓不少人錯誤的以為,革新制度十分容易。
可事實上呢?
官家趙禎和樞密使寇季在革新兵制前,若是沒有先用雷霆手段懲治武勳、皇親國戚的話,你再看,他們革新是否容易?
官家趙禎和樞密使寇季在革新兵制前,先用雷霆手段懲治了武勳和皇親國戚,還是鬧出了石元孫叛亂的事情。
他們若是沒有懲治武勳和皇親國戚的話,只怕叛亂的就不止石元孫一人了。
十之仈Jiǔ的武勳和皇親國戚都會跟著揭竿而起。
可以說,官家趙禎和樞密使寇季革新兵制,是踩在刀尖上走過去的,稍有不慎就會玉石俱焚。
慶幸的是,他們踩著刀尖走了過去,完成了兵制革新。
可文製革新,遠比兵制革新要困難。
兵制只針對軍中的將士,牽連到的權貴、豪門大戶,大多也是軍中的人。
文製革新不同,文製革新牽連到的是天底下所有的權貴、豪門大戶,以及被那些豪門大戶和權貴們的百姓。
對,百姓。
雖然文製革新,有八成是為了維護百姓的利益。
但百姓們在革新的過程中,並沒有多少話語權。
那些幫百姓們爭取利益的官員,也很難從百姓身上得到一定的支援。
有時候還要防備著那些被人蠱惑了的百姓傷害自己。
如果是兵制革新是踩著刀尖行走的話,那麼文製革新就是處在刀槍劍戟的叢林當中。
其中的危險不言而喻。
文彥博稱,他們幾個人參與進去,可能有性命之憂,並不是在誇大其詞,而是事實。
一旦他們跟著官家趙禎和樞密使寇季一起推行文製革新,不僅僅是有性命之憂,很有可能還會眾叛親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