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到了以後,他們齊齊躬身施禮,場面十分壯觀,圍觀的百姓們一個個看著振奮不已。
趙禎點了將,宣了出師文。
領著六萬將士浩浩蕩蕩的離開了汴京城。
六萬將士離京,跟以往不同。
身後並沒有龐大的輜重隊伍跟著。
僅有少量的軍備輜重。
朝廷兵制革新以後,各地方兵馬不僅有緝拿捕盜的職責,也有看管常平倉的職責,有他們看管常平倉,常平倉出岔子的不多。
朝廷在出兵的時候,會根據各地常平倉裡的存糧情況,給各地分派一系列供應糧草的任務。
朝廷兵馬過境,每到一處驛站,地方官員都必須將他們所需要的糧草運送到驛站。
耗費了多少糧草,帶走了多少糧草,各地戶曹和朝堂上的戶部、兵部會核查。
此外,為了避免地方上一些腐敗分子,倒賣了常平倉的糧草,導致大軍沒有糧草供應。
在出徵之前,朝廷會派遣八批官員,沿途去督糧。
沒糧的加緊調糧,有糧的要再三叮囑。
有不少人覺得朝廷此舉太過麻煩,還不如以前直接帶輜重上陣輕鬆。
但趙禎、寇季、呂夷簡、王曾、張知白等真正掌控著大宋大權的人,都不覺得麻煩。
因為讓地方官員將常平倉糧食運送到驛站,沒有多少路程,消耗也沒多少。
一路上用到的官員多,但是用到的百姓卻很少。
朝廷不用因此徵召太多的民夫。
要知道,以前朝廷每次大戰,發多少兵,至少要準備相同數量的民夫,有時候要徵兩倍的民夫。
民夫服徭役不用給錢,可是一日三餐得供著。
朝廷打多久的仗,民夫就得跟多久。
一場戰事打下來,民夫耗費的糧草,有可能比兵馬多。
事情分攤到了地方以後,朝廷只需要給一個地方的民夫管一天飯就行。
中間節省出的民力、財力,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趙禎帶著人瀟灑的離開了汴京城。
呂夷簡、王曾、張知白三人苦著臉帶著文武百官回到了皇宮。
趙禎臨走之前可是提醒過他們,他留下了一道重要的旨意。
呂夷簡三人帶著百官入宮以後,陳琳已經在垂拱殿內等著了,見到了呂夷簡三人,也沒有客氣,“三位,咱家可是恭候三位多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