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派遣往交趾的是天武軍。
天武軍若是打的順利,那朝廷就不會派遣第二支禁軍。
天武軍若是打的不順利,那麼隨後永興軍會跟著投入到戰場中。
倒不是朝廷吝嗇,為了節省兵力,不願意將兩支禁軍一起派遣出去。
而是種世衡、朱能、李昭亮三人在奏疏上共同認為,在對大理的戰事中,應該先用一支禁軍對戰,不夠再追加。
在他們看來,大宋的禁軍經過了重新整編以後,兵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現有的五萬禁軍兵馬,恐怕比以前十萬,甚至更多的禁軍兵馬還強。
再加上他們這些久經沙場的宿將指揮,爆發出來的戰鬥力肯定比以前強橫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在奏疏中提到了火器。
他們都想在外出征戰的時候帶上火器。
火器如今正在鍛造,全面的配備,還需要一些時間。
兵馬熟悉火器,也需要一個過程。
樞密院就算給他們配備火器,也不可能配備太多。
必須要等到了兵馬熟悉了火器,會用火器作戰以後,才能全面的配備火器。
不然一口氣將火器配備上去,兵馬不熟悉用火器作戰,甚至如何合理的應用火器都不知道。
那火器就不是他們作戰用的利器,而是催命符。
寇季為此跟趙禎商量了一番,最終決定給天武軍配備一萬人的火器軍備。
同時從火器營內抽調了一千人,充入到了天武軍中擔任基礎的軍官職位,教導和指揮兵馬用火器。
大理,將會是他們的試煉場。
一些的細則都商定妥當了以後,朝野上下立馬快速的進入到了準備的狀態。
經過了九日的準備。
一應所需的全部準備妥當以後。
種世衡和朱能,率領著五萬一千兵馬,悄然的離開了汴京城。
在出兵的時候,趙禎聽從了寇季的建議,並沒有興師動眾的四處去宣揚。
寇季認為,戰前四處宣揚,容易讓百姓產生恐慌,也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還不如悄無聲息的出兵。
等到大捷入京的時候,再宣告給百姓。
百姓,只需要知道朝廷打勝仗了就行,其他的,沒必要讓百姓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