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之前可以扶持一個傀儡皇帝上位,以方便下次再搶。
種世衡的態度也有些大眾化。
他想著一撥幹翻了大理以後,將大理納入到大宋的版圖,然後慢慢治理、慢慢消化、慢慢搜刮。
朱能的奏疏跟他們二人完全不同,有點特立獨行。
排兵佈陣,調兵遣將的事情,是他費心寫的,其他的東西,他幾乎是照抄了寇季的那一套說辭。
種世衡和李昭亮的奏疏,在用兵上,大相徑庭。在斂財方面提出的策略,也很附和宋人的想法。
所以他們二人孰高孰低,現在還不好妄下結論。
朱能的奏疏,特立獨行,十分扎眼。
不太符合宋人慣有的思維,但是仔細思量以後,會發現朱能謀略中的妙處。
趙禎也是察覺出了朱能謀略中的一些妙處。
所以才一臉古怪。
寇季看完了三份奏疏,看向了趙禎道:“官家以為,種世衡、李昭亮、朱能三人的奏疏,誰的更好?”
趙禎沉吟了一下,道:“若是沒有朱能那份奏疏的話,朕應該會選種世衡。”
趙禎是一個古王朝的統治者。
身為古王朝的統治者,對自己治下的版圖絕對是十分在意的。
種世衡提議將大理納入到大宋,成為大宋一地,很符合趙禎的心思。
寇季疑問道:“那官家是選中了朱能?”
趙禎緩緩搖頭,“朱能的奏疏特立獨行,其中有許多妙處,還有許多朕思量不透的地方。朕吃不准他謀略的好壞,所以不該妄下決斷。”
呂夷簡三人聽著寇季和趙禎二人的對話,心裡略微有些癢癢。
朱能在他們眼裡是什麼人?
大老粗一個。
一個大老粗,在比試舞文弄墨的時候,居然隱隱壓了種世衡和李昭亮二人一頭,他們心裡自然好奇。
要知道,以種世衡舞文弄墨的本事,比一般的進士也不弱。
李昭亮亦是如此。
別看李昭亮是將門出身,就覺得李昭亮不通文墨。
李昭亮的才學其實不弱。
只不過將門出身的人,在以前,沒辦法藉著才學登堂入室。
再加上此前文武相爭的厲害。
李昭亮很少在人面前顯露自己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