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部分人趕到各個蒙學去,幫那些主動入學的蒙童登記造冊,一部分人挨家挨戶的上門去找那些適齡的蒙童入學。
在兩大衙門一起努力下,汴京城近八成的蒙童,進入到了蒙學當中。
之所以沒達到十成,是因為其中一些豪門大戶家中的蒙童,不需要去蒙學讀書。
因為他們家中有私塾、有家學,
他們家中的先生,更是飽讀詩書之人,用不著去蒙學學習。
北御街蒙學。
趙禎引領著幾個心腹重臣,站在校舍外,而聽著校舍內蒙童們磕磕巴巴的跟著蒙學先生識字,由衷的感嘆了一句,“聽開封府府尹說,汴京城有八成的蒙童,進入到了蒙學當中。剩下的兩成多是去官員和商人家中的子嗣,家中有私學,不需要上蒙學。
如此說來,汴京城近乎所有的蒙童都開始讀書了。
朕心甚慰。”
寇季聽到這話,抿了抿嘴,沒有說話。
在趙禎眼裡,汴京城近乎所有的蒙童都開始讀書識字了,可在他眼裡,不足六成。
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呢?
主要問題在男女上。
寇季陪著趙禎視察了汴京城內的所有蒙學,沒看到一個女童。
每一座蒙學內,都是男童,沒有一個例外。
似乎汴京城內所有的人都認為,女童並不算在蒙童之列。
雖說大宋朝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扭曲說法,但似乎朝野上下都不重視女子的教育。
除了大戶人家,很少有平民百姓會讓女子讀書。
有讀書的機會,似乎也不會想到女童。
寇季有心出聲糾正此事,但考慮了一番後,還是沒有開口。
因為他考慮到,他若是開口糾正了此事以後,朝野上下沒幾個人會領他的情分,全天下亦是如此。
不僅沒幾個人領他的情分,他甚至還會為此遭人白眼,甚至被教育做人。
雖然趙禎大方的在全天下推行了蒙學。
但教育資源其實十分有限。
隨著推廣蒙學的旨意傳出去以後,錢財就如同水一樣往外流。
營造校舍要錢,聘請先生也要錢,準備書本同樣要錢。
所有的費用,單筆並沒有多少。
可是匯聚起來以後,就是一個巨大的坑洞。
朝廷需要付出許多錢財,才能將其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