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編著音韻書籍,不僅能正官音,也能大興教化。
賈昌朝稱,蒙童們在初學文的時候,因為各地蒙師鄉音之故,總會學錯許多字的讀音。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慣,很難改正。
一旦有了音韻書籍面世,此類的錯誤就能避免。
此外,蒙童們初學文的時候,總是會出現會讀不會寫、會寫不會讀的場面,從而導致了教化難行。
若是又音韻書籍,就能避免此類的麻煩。
更重要的是,音韻書籍一旦面世,朝廷推行教化也會容易許多。
蒙童們只要學會了音韻,在沒有先生教導的情況下,也能憑藉著音韻書籍,學會更多的文字,看懂更多的書籍。
朝廷若是在各地設立蒙學,只教授簡單的文字和音韻,相信我大宋的識字的人,會快速的多起來。”
寇季一番話說完,趙禎和王曾二人臉色徹底變了。
若是編撰出的音韻書籍,真的有寇季說的這般好,那對大宋而言,絕對是一件大好事。
用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形容也不為過。
歷朝歷代一直在推行教化,可讀書人識字的人,一直只有一小撮。
教化難以推行,主要就是讀書的成本高、要求高。
鄉間那些私塾的先生,在教導幼童的時候,不僅會收取貧寒百姓難以承受的束脩,有時候還看幼童的資質,太笨的人家不教。
再加上學習期間筆墨紙硯的支出,許多貧寒百姓家,根本就承擔不起。
但,一旦寇季所說的音韻書籍問世,幼童們在跟著先生學習的同時,也能自學一部分。
這將會大大的減少幼童們學習所需要的支出。
此外,朝廷若是能出錢將蒙學推行到大宋全境,那幼童們蒙學的成本還會再降。
到時候學習的人自然就多了,識字的人也就多了。
大興教化,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寇季說的很少,但以趙禎和王曾二人的眼界、身份、地位,他們能想到的更多。
王曾盯著寇季鄭重的問道:“你如何確保朝廷將蒙學設立到全大宋?”
寇季坦言道:“一字交子鋪從成立到現在,一直沒有幫朝廷出過什麼大力。朝廷推行蒙學,就是它出力的時候。
我大宋教化難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錢財的問題。
只要付出足夠的錢財,我們可以讓大宋每一個人讀上書。
蒙學不取分文,也不是什麼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