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季繼續道:“臣贊成臣祖父的想法,官家手裡的兵馬,暫時應該按兵不動。七八十萬兵馬,可不是七八十人。
調動起來十分複雜。
眼下無曹瑋這等良帥坐鎮,其他人指揮兵馬,恐怕很難將七八十萬兵馬的力量發揮出來。”
趙禎嘆了一口氣,沒有多言。
他為何嘆氣,寇季心裡清楚。
朝中武臣不少,可真正能夠統帥三軍的,卻少之又少。
朝廷一旦動用重兵,總有一種無人可用的無力感。
泱泱大國,無人可用,是誰的錯?
韓愈在《馬說》一文中,給出了標準的答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大宋百姓數以千萬計,其中肯定有許多對朝廷有用的人。
朝廷如今之所以無人可用,不是因為大宋沒人才。
而是趙禎的父親、祖父,沒有發掘這方面的人才。
他們獨寵文臣,為了發掘文臣,不遺餘力。
唯獨對武臣視而不見。
子言父過。
趙禎自然沒辦法說他爹和他祖父的不是。
寇季知道趙禎的心思,所以沒有將此事提出來細說,他繼續道:“我們若是冒然的指揮七八十萬兵馬進入到西夏,不僅不可能取得重大的戰果,說不定還會有所損傷。
穩妥起見,我們還得等下去。”
趙禎略帶幽怨的道:“等……等到什麼時候,等到朕找到能統領三軍的良將的時候?”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那倒不用……臣已經派遣了朱能、種世衡、王凱三人,分別在攻打西夏。違命侯李德明,如今坐鎮在興慶府,不敢輕舉妄動。
朱能三人在西夏境內,必然會大肆的攻城掠地。
等到他們三方兵馬近鄰興慶府的時候,就是我們大軍出擊的時候。
到那個時候,臣派人去押送的火器,應該也都盡數運送到西北。
有火器相助,加上我們到時候需要攻打的地方只有興慶府一代。
七八十萬兵馬一口氣推過去,不需要過多的謀劃,也不需要頻繁的調兵遣將,大軍對三軍統帥的依賴,就會小很多。
我們也不用損失太多兵馬。”
趙禎嘆了一口氣,“如此說來,朕有的等了?”
寇季笑道:“那倒也不是……西北如今已經安定,我大宋的兵馬已經推到了長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