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季率領著龐大的輜重隊伍,所以行軍的速度很慢。
他率領著寇府的僕從押解著輜重出了晉州的時候,王凱已經率領著部曲趕到了佳縣。
駐守在佳縣的晉寧軍主將,在得知了王凱要接掌晉寧軍兵權的時候,並沒有痛快的交出晉寧軍的兵權,但他也不敢為難王凱,所以就找藉口拖延時間。
王凱深知軍情緊急,他手裡又握著寇季賜於的箭令,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他手持箭令,暗中聯絡了晉寧軍中的監軍、推官等一眾文官,將寇季的命令傳達給了他們,並且讓他們幫忙約束晉寧軍。
然後在當夜晉寧軍主將邀請他到佳縣酒樓裡吃酒的時候,率領著部曲,伏殺了晉寧軍主將。
王凱之所以選擇伏殺,而不是在晉寧軍軍營裡,請出寇季的箭令,直接誅殺晉寧軍主將,那是因為晉寧軍中,有不少晉寧軍主將的心腹。
他們若是在晉寧軍主將煽動下,徹底亂起來,才不會管你箭令不箭令的,一定會當場亂刀砍死王凱。
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從古至今一直沿用著,這條規則就叫法不責眾。
以朝廷的辦事方式,在地方兵發生兵變的時候,誰引起的兵變,誰就是罪首,不論你的目的是什麼,不論你是否被冤枉。
所以晉寧軍將士在晉寧軍主將的煽動下,亂刀砍死王凱,絕對不會有太大的顧慮。
王凱一死,晉寧軍主將,一定會帶著他的心腹逃離大宋。
朝廷難道會拿一群被煽動的普通將士出氣?
大家都有錯,朝廷總不可能為了王凱一個人,將數萬人全砍了。
王凱就是猜到了他在晉寧軍軍營中請出箭令會有什麼結果,所以果斷選擇了伏殺。
王凱伏殺了晉寧軍主將以後,提著晉寧軍主將的腦袋,悄悄的入了軍營。
他先是透過軍中的監軍、推官等人,將晉寧軍主將在軍中的心腹控制了起來。
然後再當眾拿出了箭令和晉寧軍主將的腦袋,向晉寧軍的將士們宣告,他奉命接掌了晉寧軍的兵權。
有監軍和推官們配合著王凱說服晉寧軍的將士,將士們很快就接受了這個事實。
為了儘快的掌控晉寧軍,調動晉寧軍計程車氣。
王凱在說服了晉寧郡將士們以後,又相繼罷免了晉寧軍主將的那些心腹們的官爵,將他們騰出的官爵,賜給了那些在軍中威望頗高的部頭、什長。
有了監軍、推官、部頭、什長等人的幫襯,王凱徹底掌控了晉寧軍。
在掌控了晉寧軍以後,王凱派人給寇季送了一份請罪的文書,然後帶著晉寧軍,趕往了保德、麟州附近的黃河沿線,去抵禦遼人。
王凱之所以要請罪,是因為他擅自將軍中的官爵,賜給了其他人。
雖說事急從權,寇季不一定會怪罪他。
但他多少得向寇季表個態,認可錯。
這便是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