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寇季、薛田三人,在貢院裡的後堂內開始閱卷。
宋初期,投獻、請託成風,為了避免這個弊端,先帝在位的時候採用了糊名制。
雖說至今朝堂上依舊有一些官員不贊成糊名制,但自從先帝採用了糊名制以後,一直保留至今。
所以當卷子落在寇季手裡的時候,就變成了一邊厚、一邊薄。
厚的一邊,有糊名封條。
當然了,糊名不糊名,其實寇季並不在意。
反正他也沒接到別人投獻、請託。
閱卷的方式其實沒有寇季想的那麼簡單,反而十分複雜。
首先是初次篩選。
罷落那些不堪入目的卷子。
審閱的官員不止是寇季一人,還有不少開封府的屬官。
每罷落,或者取中一張卷子,都要在上面給出評判,並且用印。
由於寇季出的題目比較難,又有很多學子自願放棄了科考,所以初次篩選的過程非常快。
初選過後,又進行了第二輪篩選。
第二輪篩選就遠比第一輪篩選要嚴格。
共有十位官員篩選。
超過七位官員決定罷落的卷子,才能被罷落。
當然了,這是正常程式。
由於寇季出的試題不正常,所以正常程式也沒辦法適用。
閱卷的卷房變成了寇季的一言堂。
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出了三百份的卷子,由寇季、李迪、薛田三人,再次審閱。
寇季早就看過了無數遍的卷子,所以他審閱的速度特別快,他審閱完了以後,還幫著李迪、薛田二人審閱。
審閱到了最後,取中了一百三十二份卷子,也就是取中了一百三十二學子。
其中,全部答對了試題的學子,沒有一人。
其中答對試題最多的是四十六道。
答對試題最少的是一道也沒有。
說起來這位一道題也沒答對的學子,也是一個奇葩。
他瞅準了試題中的一道題,寫了足足六篇文章,其餘的試題全都沒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