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他們還不惜鼓動太學、國子監內的學子們,上街奔走,往各個衙門裡遞訴狀,為孔家說話。
太學學子、國子監學子,在別人鼓動下,熱血上頭,不知道輕重。
當街攔下了寇準、王曾、向敏中三人的轎子,為孔家叫屈。
此舉惹怒了寇準。
寇準當即讓人記下了這些學子的姓名、籍貫。
這些腦袋發熱的學子們腦袋也硬,在寇準讓人記下他們姓名、籍貫的時候,愣是沒有一個人隱瞞的。
然後……
然後他們就涼了。
寇準先是派人到太學、國子監去,開革了他們的學籍。
然後又派人把他們的卷宗送到了吏部,下令永不錄用這批人。
一時間。
汴京城裡哀聲遍野。
有人不甘心,藉此放出謠言,誹謗寇準。
然而,謠言傳出來沒多久,這些人就被斬首棄市。
有人想去敲登聞鼓,告御狀。
還沒走到登聞鼓前,就被守在登聞鼓前的禁軍杖斃在階下。
即便如此。
那些不甘心的官員,不甘心的學子們,依舊沒有放棄。
他們依舊在奔走呼喊。
只是他們喊了沒多久,就喊不下去了。
吏部傳出訊息,今年經過吏部稽核,能夠升遷的官員,不到百人。
一瞬間,滿朝文武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吏部。
無人再去關注孔家,關注那些學子。
升官對他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比起升官,孔家算什麼?那些學子又算什麼?
為了從吏部得到具體的訊息,滿朝文武頻頻宴請吏部屬官,想他們口中得到一些訊息。
吏部屬官一下子成為了滿朝文武追捧的人。
吏部屬官們被人嘲笑了小半年以後,終於揚眉吐氣了一耙。
那些從吏部調離的官員,在知道了這件事以後,腸子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