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至、暑意零散,秋意濃、天地始肅,月上弦、寒蟬嘶鳴。
時間流逝,季節變化,孟府依舊。
這一日,孟然出了庭院,風起,有銀杏葉落;雲散,有曦光照耀大地。孟然嗅著清清爽爽的空氣,沐浴在涼風裡,感覺一切都很美好。只是發癢的鼻腔以及流淚的眼睛,煞了風景,讓人有些懊惱。
走出門去,路上行人已經紛紛換了裝扮,添了衣服,已然一副入秋的模樣。殊不知,處暑也才過了數天而已。秋老虎已然暮年,再也無法張牙舞爪了,只好找個深山洞穴等待死亡將臨。
暑氣止,肅殺氣揚。草木慢慢開始枯萎凋零,落葉漸舞。
而孟然,也從悲傷的情緒中慢慢走了出來。
或許,時間才是最好的療傷神藥,只有時間才能抹平人們心中的傷痛,才能撫慰人們內心的苦楚。
時間似乎可以抹平一切。
九月初一,孟府來了位新的西席先生,繼續教授孟然儒家經典。對此,孟然並未反對,但也不曾全心接受。
先生姓張,據說是已締結婚約的張府的一個遠房親戚,本地的一位老秀才,考了十多年的舉人,均未中。故而棄考,也就在臨安做了啟蒙先生。
初次見面,張先生客氣問道:“孟然少爺,《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可都學了多少?”
孟然恭敬答道:“回先生,《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論語》都已學完,《孟子》、《大學》、《中庸》尚未開始學習。”
“好,那就從《孟子》開始學吧。”張先生拍板決定。“下面開始學習《孟子》的由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孟子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作。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同時,在與墨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文聖”,孟子也被稱為“亞聖”。
講到這裡,張先生手持戒尺,嚴肅說道:“所以,你要好好學習儒家學問,勿要懶惰貪玩。”
孟然恭敬稱是。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孟然的學業日漸增多,所幸孟然天賦異稟、自己也認真努力,功課都完成的很好。除儒家經典外,琴棋書畫的學習也各有進步,得到了先生們的一致讚賞。
十月中,立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