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青鳥覺得,如果這個地方真的是一個通向其他空間的空間蟲洞的話,還可以理解,但是人的身體能夠透過空間蟲洞嗎?按道理來說,空間蟲洞所產生的撕扯不是一把人類能夠承受的住的,但是如果不是的話,這樣的一個深淵,直通海底的話,是不是就要到地心了?這不由得讓古青鳥想到了凡爾納的地心探險記。
《地心遊記》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所著的長篇科幻小說。 [1] 該書於1864年10月25日首次出版。 [2] 《地心遊記》是作者長篇科幻小說集“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漫遊”的其中一部。小說講的是一個堅定果敢,具有獻身精神的科學探險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兒阿克賽和嚮導漢恩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經過整整三個月的艱辛跋涉,進行科學探險的故事。 [3] 在小說中,凡爾納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巧妙地穿插在小說的情節及對人物的刻畫上,在向讀者描述一個神奇的地下世界的同時,展示了曲折生動、饒有趣味的情節。
崔佛·安德森是位波士頓火山學教授,他的侄子西恩預計要暫住在他家十天後前往加拿大,崔佛回家聽到西恩母親的答錄留言才想起西恩要來暫住他家。西恩的父親麥斯,也是崔佛的哥哥在三年前研究地底活動時失去訊息,導致西恩個性較為閉塞。 當崔佛提及麥斯的往事,西恩提起興趣聊起從沒有機會聽到的事。崔佛發現到麥斯的舊箱中有棒球套、溜溜球和一本儒勒·凡爾納的《地心遊記》。在書中崔佛發現到麥斯在裡頭標註的筆記,逐漸解讀出筆記內容,於是必須親自前往冰島一趟。原本打算送西恩回母親那邊,但西恩拒絕於是兩人開始展開旅程,去尋找另一位書中註記的火山學家安羅森。 當他們找到火山學家的研究室,安羅森不在而是她女兒漢娜前來應門,並說明她父親早已過世。漢娜始終不願承認她父親的研究,稱那些相信地心有另一個世界的人為“凡爾納信徒”,最終她妥協引導他們去找測儀器。 登上山頂取得測儀器資料時,卻遇上閃電風暴,為了躲避閃電使得三人都被困在洞穴中。三人只好找尋其他路逃出洞窟,走往深入意外發現古礦坑軌道遺蹟,更堅信有出口可以出去。在驚險的礦坑軌道推車後,最後抵達一個充滿寶石的地方,卻無注意到他們踩在脆弱的雲母上方,雲母碎裂三人因而跌落無底深淵。 最後他們透過水滑梯直達深洞的底部,隨著發光的日光鳥來到“地球的地心”,接著再往前走經過蘑菇森林,發現麥斯曾經住在此地的遺址,崔佛和西恩尋得麥斯的老舊記事本,漢娜找到麥斯的遺骸併為他造了墳,接著崔佛念出麥斯寫給西恩三歲生日時的日記,證明他爸還是愛他的,只是逃不離這個地底世界了。 他們繼續閱讀下去了解地底的熔岩就像個巨大溫室,溫度會隨著時間越來越高,必須在有限時間內逃出地心,唯一的辦法就是往北找到噴泉把他們噴出地球表面。他們得在48小時內抵達,且要在華氏升到135度前逃出,否則全部的水會隨著熔岩高溫而蒸發。 他們開始製作竹筏,來橫跨地底海洋,隨著上層熱氣流把他們帶往北方,但途中遭遇古代巨大劍射魚的襲擊,隨後又出現蛇頸龍群,在之中因為西恩緊捉住快被強風吹走的帆布,連人帶布被吹到遙遠的地方,自此與崔佛和漢娜分散。 西恩昏迷醒來後,有隻小日光鳥跟隨在他身邊,作為引導前往北方河流處。另一方面,崔佛和漢娜找尋西恩的同時,遭受到巨型捕蠅草的攻擊。西恩這邊驚險跳越磁石區來到中心處,卻又差點成為暴龍的獵物,此刻崔佛及時出現援救,想盡辦法讓巨太龍踩上雲母而跌落深底。 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抵達噴泉處,水卻早已都乾枯了,而底下的岩漿不斷地湧升上來。絕望之餘注意到洞壁的牆面仍是溼的,裡頭蘊含著豐富的地下水,崔佛努力使用照明燈點燃牆上的鎂,使之爆炸讓地下水湧出灌入下方岩漿,產生蒸氣把他們一股氣衝出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 爆發後不小心破壞了義大利農夫的葡萄園,於是西恩只好拿出先前在地底偷藏的鑽石給予賠償,崔佛也用那些鑽石為他哥哥建立更大的研究室。經歷這場地心歷險記,漢娜和崔佛心也靠得更近親吻彼此。電影最後西恩要和崔佛告別,並約定好聖誕節假期回來,前往下一個探險“神秘島”。
時代背景 該書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說,但它的誕生是和當時的歷史、社會背景分不開的。一方面,歐洲殖民者出於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國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險狂熱,在短短的時間裡,他們相繼征服了尼羅河的源頭、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陸、南北兩極,地球上人跡未至之處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特別是考古學和地質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地心遊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創作歷程 1863年9月,凡爾納搬進了巴黎郊區奧特伊爾噴泉街19號的一幢體面的房子,這是他開始發跡的徵兆。 凡爾納在創作《哈特拉斯船長曆險記》的同時,又開始探索另一個純幻想領域,那就是深入地球的旅行。他的這個想法來源於他在1863年冬天結識的一個朋友——查理士,賽恩特·克萊爾·德維爾。 德維爾是一位地理學家,他到過許多火山去探險。他是一位性格暴烈、風風火火的人,是個十足的火山狂,別看他身材不高,身體又十分單薄,讓人覺得他只是個硬朗而又文靜的學者,但他一旦談到火山,便忘卻了自我,他眉飛色舞,滔滔不絕,誰都會為他講述的種種不同的火山噴發時的那種壯觀的景色而著迷。德維爾還向他講解了火山噴發的原理,多年來一直從事著火山的研究,去過各地的火山,對義大利的地質地貌情況瞭解甚多,因為這兩個地區是世界上火山多發區。 根據與德維爾的交談,凡爾納構思出了一個到地心旅行的新故事。 在聽德維爾講述火山故事的同時,凡爾納又在一本資料上讀到了一篇文章,讓他受益匪淺。他這本新小說的立論基點是美國步兵團的約翰·克里夫斯·西姆斯的頗為奇特的理論:地球實際上是空心的,並開口於極地。 經過一段時間的構思與揣摩,《地心遊記》在凡爾納的筆下誕生了。
作品主題 凡爾納是一個科學樂觀主義者,在《地心遊記》裡,可以看到主人公對科學事業的一種狂熱,對科學理想主義的熱情,書中不乏意味深遠的箴言。例如主人公並不盲目信仰一些教條,他認為“科學本身包含著錯誤,不過這些錯誤並不是壞事,因為它會慢慢引向真理。”凡爾納對科學採取一種樂觀主義的精神,歌頌一種忘我的進取精神,他的小說體現一種“戰天地而敗鬼神”的英雄氣概。 [3] 藝術特色 凡爾納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本來,地底下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一片漆黑寂靜,似乎沒什麼可寫。凡爾納卻展開他豐富的想象力,將死寂的地下世界描寫得那麼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在作者筆下,讀者領略到一個又一個恢宏而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地底的波濤洶湧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與遠古海獸令人心驚膽戰的搏鬥,在地下森林中上古猿人放牧一群乳齒象,海上的狂風暴雨,耀眼的電閃雷鳴,攝人心魄的岩漿崩裂……這一切,無不緊緊扣住了瀆者心絃,引人入勝。總之,在凡爾納筆下,一次顯得枯燥乏味的旅行,卻被他插上想象的翅膀,顯得奇幻瑰麗。這些建立在嚴格科學基礎上的幻想,為讀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開闢了一個神奇的境界。 凡爾納的幻想並不是漫無邊際的胡亂瞎想,更不是憑空臆造,而足具有堅實科學基礎的。作者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在地理、地質、航海、生物、氣象、物理、化學、考佔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巧妙地穿插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刻畫中,使之既有現實主義的描寫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者在向讀者描述一個神奇的地下世界,展示曲折生動、饒有趣味的情節的同時,又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另外,作者對當時政治、經濟都有深刻了解,書中也不乏寫實的描繪。 [3] 《地心遊記》中的人物形象鮮明、各具性格。在小說裡,凡爾納出色地刻畫出一個具有科學和民主精神的人物形象:黎登布洛克教授,他堅定果敢,意志堅強,沉著冷靜。無論遇到什麼危險,他都百折不撓,在乾渴的危險境地裡,在駭人的暴風雨中,在急流怒濤上,在山窮水盡找不到歸路時……他總是從容不迫、處變不驚,因此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在他身上體現了一個科學家堅韌不拔的信念和為科學在所不辭的獻身精神。 作者的語言和作品的人物語言都相當優美,既是藝術的語言,又是科學的語言,是文學與科學的渾然天成的結合。例如在第三十二章《航行第一天》中,作者藉助阿克塞爾的夢幻,向人們講述了深奧而複雜的地球發展史,讀來娓娓動人。又他在描寫地球之初時,寫道:“在這個星雲的中心,我穿過了星際空間,我的身體一直在分化開來,最後成為一粒輕得不可測量的原子,穿過這個火光熊熊的地球的巨大軌道之間的無限空間!”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神遊了宇宙,走進一個神奇的世界。
1864年,儒勒·凡爾納發表了《地心遊記》。這部小說一出版,立刻風靡世界,享譽全球。《地心遊記》因其科學的幻想性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受到了各國讀者的好評。凡爾納也因為這部經典名著而被評價為科幻小說這種新文學形式的重要奠基者,開創了科幻小說中“硬科幻”一派,被譽為“科學幻想之父”。 1906年,魯迅將這部科幻小說譯介入中國,對中國尚處於混沌狀態的科幻小說萌芽起了催化作用。
第一部分:儒勒·凡爾納誇張的渲染了冰島的貧窮、落後和淒涼,故意把探險的準備工作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令讀者不由自主的對主人公的命運產生擔心。 第二部分:敘述了地心探險的全過程,以緊湊的筆法記載了主人公們的艱險經歷和種種奇觀。 第三部分:主人公們在經歷了地獄般的旅程之後,突然回到了陽光明媚、泉水清澈、鮮果豐美的天堂。 漢堡科尼街十九號:我和叔叔發現了一封密碼信,解開密碼:在七月來臨之前,斯卡爾塔里斯的影子會落在斯納菲爾的約庫爾火山口,從這個火山口下去,勇敢的旅行者,你可以到達地心。我已經到過了。——阿爾納·薩克努塞姆。於是叔叔和我決定去冰島的火山口前往地心。 冰島:叔叔在冰島找到一位嚮導——漢斯,答應每週支付三個銀幣 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三人透過火山口下降到火山底部,火山底部有三條火山管,等到月食那一天,影子指向中間那條火山管的洞口。 火山下:三人進入管口,下降兩千八百英尺後三人到了垂直的火山管底部。第二天三人進入一條向右傾斜的通道,在地下溫度並未升高,從早上八點走到晚上八點,根據教授的推測三人已經到達海平面以下一萬英尺的深度。第三天在經過六個小時後遇到又一個三岔路口,結果三人在進入一條岔路後發現是死衚衕,但三人已經到了缺水的地步。教授決定返回重新進入另一條甬道,而我則忍受不了試圖說服教授回到地面上去,而冰島人則是跟隨教授,聽教授的指揮,萬念俱灰的我無可奈何的繼續旅途。回到岔路口後,三人從一條坑道下降有幸找到了水源且走對了路。 不幸迷路:當叔叔拿著一盞路姆考夫照明燈,我拿著另一盞照明燈仔細考察著花崗岩石層,我轉過身來的時候突然發現只剩我一個人了,在確認自己是迷路後我像發了瘋似的奔跑直到精疲力竭失去了知覺。當我恢復知覺的時候,我偶然貼在石壁上的耳朵似乎聽見了人的說話聲,在與叔叔取得聯絡後,叔叔讓我繼續往下走。斜坡很陡,我一腳踏空滾下了斜道,頭撞到一塊岩石上失去了知覺。等到我醒來的時候,發現與叔叔已經重逢。 李登布洛克海: 我被眼前景色驚呆,眼前是一個巨大的洞穴,“這裡是一個湖泊或大海的起點,廣闊的水面一望無際。起伏的波濤在月牙形的海岸邊止步不前,金色而細膩的沙灘上到處都是小貝殼,裡面居住著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海浪撞碎在沙灘上,發出一種只有在封閉的巨大空間裡才聽得到的奇特聲響。細小的浪花在和風中飛舞,有幾絲甚至吹到了我的臉上。在微微傾斜的沙灘上,有一堵巨大的石壁矗立在距海水六百多英尺的地方,它筆直向上,高聳入雲。”叔叔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片海。 我和漢斯在岸上透過已經礦化的木頭建造了一隻木筏,漢斯簡單做了一隻魚竿,結果釣上來一隻活著的滅絕了好幾個世紀的魚類,發現這“海”裡的魚類都沒有眼睛。三人意外遇到魚龍和蛇頸龍的打架,兩頭海獸狂怒的廝打著,掀起像山一樣高的浪濤。“猛然間,一隻巨大的腦袋伸出海面,這是蛇頸龍的腦袋。怪獸受到了致命的創傷。我再也看不到它的甲殼,只見它的長頸升起來、落下去、再升起來、再落下去,就像一根巨大的鞭子抽打著波濤,它的身體猶如被截斷了的蠕蟲一樣扭曲著。海水濺到很遠的地方,矇住了我們的眼睛。但是。這頭海獸的垂死掙扎不久就接近了尾聲,它的動作逐漸減弱,身體也逐漸不再扭曲,最後這條長蛇一動不動地躺在平靜下來的海面上。”風暴使得我們迷失了方向回到了原地,漢斯修好了木筏,叔叔決定在岸上走一走,岸上均是人類認為已經滅絕的生物的骸骨,我在岸上發現了一把薩克努塞姆的匕首。再次登上木筏,卻被一道花崗岩屏障擋住了去路,我用**炸開花崗岩的瞬間,海水變成了激流帶著我們一瀉而下。等到我清醒的時候發現海水帶著他們不斷上升,叔叔判斷出他們遇到了火山爆發,這也是他們唯一的出逃機會,最終三人在地中海斯德隆布利島被救。
地殼(qiào),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由岩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地震波的研究判斷,地殼與地幔的介面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
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岩相似,稱為花崗岩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圈層。 下層富含矽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岩相似,稱為玄武岩層,所以有人稱之為“矽鎂層”(另一種說法,整個地殼都是矽鋁層,因為地殼下層的鋁含量仍超過鎂;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鎂含量極高,所以稱為矽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佈,是連續圈層。兩層以康拉德不連續面隔開。
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厚達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殼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部深海溝的地殼最薄,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
化學元素週期表中有112種元素,其中92種元素以及300多種同位素 地殼運動 在殼中存在。 在地殼中最多的化學元素是氧,它佔總重量的48.6%;其次是矽,佔26.3%;以下是鋁、鐵、鈣、鈉、鉀、鎂。丰度最低的是砈和鍅,約佔1023分之一。上述8種元素佔地殼總重量的98.04%,其餘80多種元素共佔1.96%。 地殼中各種化學元素平均含量的原子百分數稱為原子克拉克值,地殼中原子數最多的化學元素仍然是氧,其次是矽,氫是第三位。 大約99%以上的生物體是由10種含量較多的化學元素構成的,即氧、碳、氫、氮、鈣、磷、氯、硫、鉀、鈉;鎂、鐵、錳、銅、鋅、硼、鉬的含量較少;而矽、鋁、鎳、鎵、氟、鉭、鍶、硒的含量非常少,被稱為微量元素。表明人與地殼在化學元素組成上的某種相關性。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但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則要首推鋁了。 鋁佔地殼總量的8.3%,比鐵的含量多一倍,大約佔地殼中金屬元素總量的三分之一。 鋁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密度很小,導電、導熱效能好,延展性也不錯,且不易發生氧化作用,它的主要缺點是太軟。為了發揮鋁的優勢,彌補它的不足,故而使用時多將它製成合金。鋁合金的強度很高,但重量卻比一般鋼鐵輕得多.它廣泛用來製造飛機、火車車廂、輪船、日用品等。由於用的導電效能好,它又被用來輸電.由於它有很好的抗腐蝕性和對光的反射性.因而在太陽能的利用上也一展身手。
太古代 (距今約25億年之前) 太古代是地質年代中最古老、歷時最長的一個代,即原始地殼以及原始 地殼 大氣圈、水圈、沉積圈和生物的發生、發展的初期階段。 太古界的地層由變質深的正、副片麻岩組成。已知其中最古老的年齡為40多億年。據此認為,在此之前地球便出現了小型的花崗岩質地殼。由沉積岩變質而成的副片麻岩的出現,說明當時有了原始大氣圈和水圈,並有單純的物理化學風化。在這些結晶變質岩基底上覆蓋著一層變質較輕的綠巖帶,其中有火山岩和沉積岩,它們形成於當時地面的凹陷帶,後來才經歷變質作用。其年齡在34億—23億年間。據推測,太古代早期地球表面有許多小型花崗質陸塊,它們之間有深淺多變的古海洋。後來各小陸塊在移運中結合成面積較大的大陸板塊。這些最古老的陸塊已散佈於各大陸中,即通常所說的穩定陸塊的核心——克拉通或古地盾區。 太古代的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既廣泛又強烈;火山噴發頻繁,故使大氣圈和水圈才得以形成。原始海洋的面積可能比我們認識的大,但平均水深則淺得多。世界各地蘊藏豐富的海相層狀沉積的變質鐵錳礦床和岩漿活動形成的金礦等就是在這時期形成的。當時的大氣圈可能富含碳酸氣、水蒸汽和火山塵埃,只有少量的氮和非生物成因的氧。海水也是酸性礦化水(後來才逐漸被中和),陸地是灼熱的,荒蕪的。在某些適宜的淺海環境中,有些無機物質經過化學演化躍變為有機物質(蛋白質和核酸),進而發展為有生命的原核細胞,構成一些形態簡單的無真正細胞核的細菌和藍藻。這只是出現於太古代的後期。 總的來說,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階段,陸地是原始荒漠景觀,水域是生命孕育和發源之地。當時地殼與宇宙之間以及和地幔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比後來任何時候都強烈得多。 元古代 (距今25億—6億年前) 在元古代,大陸性地殼逐漸由小變大,從薄增厚,火山活動相對減少,巖 地殼 性也從偏基性向偏酸性轉化。下元古界有巨厚的碎屑堆積,大有利於強烈的花崗岩化活動及導致大型侵入體的形成。由於大氣中CO2濃度降低和水中Ca、Mg離子增多,開始出現有化學沉積的碳酸鹽巖。它將直接影響到岩漿過程的演化,導致鹼性派生巖的出現。隨著大氣中游離氧的增加,氧化環境也開始出現了。因而後期有了鮞狀赤鐵礦和硫酸鹽等礦物以及第一批紅層建造的產生。生物的出現對環境的影響還不大,所以在元古界無大量的生物化學沉積。元古代末還發現有冰磧岩,這是全球性第一次大冰期的產物。 這時原核生物已進化為真核生物,嫌氣生物轉化為喜氧生物(這個轉折點稱尤里點,發生於大氣中氧含量增至當前大氣中氧濃度的千分之一的時候),物種數量也從少增多。這時地球上的植物界第一次得到大發展,出現了數量較多的能進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較原始的低等植物,如綠藻、輪藻、褐藻、紅藻等。這些微古生物已可用於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在元古代晚期,原始動物也出現了。如澳洲的埃迪卡拉動物群,其中有海綿、水母、節蟲、扁蟲及軟體珊瑚等水生無脊索動物化石。在北美還發現有海綿骨針化石。 元古代有多次地殼運動,較廣泛的有我國的五臺運動,呂梁運動、澄江運動、薊縣運動等;北美有克諾勒運動、哈德遜運動、格倫維爾運動、貝爾特運動等。歷次造山運動形成的褶皺帶都使原有的小陸塊逐漸拼合在一起成為古陸,後來都成為各大陸的古老褶皺基底和核心,前寒武紀陸臺(或稱地臺),出露的只佔陸地面積的1/5。據古地磁研究,北美羅倫古陸和非洲古陸在元古代都曾發生過多次極移(E. l
vi
g等,1975;J. D. E. Pipe
,1976)。 古生代 (距今6億—2.3億年前) 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據研 地殼 究,6億—7億年之前,大陸經歷過多次分合,在元古代末期(晚前寒武紀),各分散陸塊曾聯合組成泛大陸。寒武紀時泛大陸發生分裂,在南部成為岡瓦納大陸,北部分為北美、歐洲和亞洲三個大陸,彼此間被前海西海、前加里東海、前烏拉爾海和前特提斯海(前古地中海)所分隔。奧陶紀末開始發生加里東造山運動。至泥盆紀時,前加里東地槽已褶皺成山,古歐洲與北美合成一塊大陸。晚石炭紀時經海西運動後,前海西地槽消失了,使歐美大陸與岡瓦納大陸合併。至晚二疊紀,前烏拉爾海也消失了,亞歐大陸形成,全球又成為一個新的泛大陸。 據王荃等的研究(1979年),我國北方的中朝古陸與南方的揚子古陸的性質很不相同,後者與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的許多情況極為相似。他們認為,揚子古陸在早古生代曾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後來分裂並向北漂移,至晚古生代才與中朝古陸碰撞合併在一起,兩者之間的秦嶺淮陽山地是個地縫合線。在這裡也發現了蛇綠岩套岩層(由蛇紋岩、橄欖岩、輝長岩及枕狀基性火山岩等組成的、屬於洋殼和地幔噴出的岩層,它是代表大陸縫合線的指示岩層)。我國古地磁的研究也認為,元古代後期,揚子古陸大致位於印度洋北部,與北方的中朝古陸遠隔重洋。 各地質時代的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合,對地理環境帶來很大的變化:大陸分裂引起海侵,大陸合併引起海退;對生物演化也有重大的影響。自寒武紀以來大陸的分合和海生無脊索動物科數產生明顯的增減變化。 在寒武紀,泛大陸發生分裂並引起海侵,大陸架廣佈,海生無脊索動物空前繁盛,其中以節肢動物的三葉蟲佔化石總數的60%,腕足類約佔30%,其他僅佔10%。這時海生植物也有向陸生植物過渡的跡象。如我國寒武系地層中發現的藻煤就是一例。奧陶紀海底廣泛擴張,腕足類、角石、筆石、鸚鵡螺和珊瑚等成為世界性的種類。原始的魚類——無顎魚(甲冑魚)也出現了。志留紀除海生動物繼續大量發展外,後因地殼運動和環境變化劇烈,海生動物進入了大陸淡水區域,真正的魚類——有頜魚和適於岸邊生長的具有水分輸導組織的維管束植物也誕生了。自泥盆紀以後的晚古生代,大陸趨於合併,海退不斷髮生,許多海生無脊索動物的居留地消失,它們的種類和數量因而大減。相反,魚類則全盛起來,陸生植物也日趨繁茂。地球表面從此結束了一片荒漠和無臭氧層的時代。至石炭、二疊紀又成為兩棲動物的全盛時期,植物界也從孢子植物發展成為裸子植物。在石炭、二疊紀的各大陸都分佈以蕨類為主的大森林,成為地質歷史上重要的造煤時期。 中生代 (距今2.3億—7千萬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現有許多資料證明,泛大陸的重新分裂發生於中生代,即始於晚三疊紀,主要分裂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且一直延續到新生代。這泛大陸原來向 地殼 南北極延伸,赤道部分較窄,存在特提斯海(古地中海)。三疊侏羅紀時,北美洲與非洲分裂,北大西洋開始擴張,泛大陸被分為北部的勞亞(勞倫斯和亞細亞)古陸和南部的岡瓦納古陸。侏羅白堊紀,南美洲與非洲分裂,南大西洋開始擴張。非洲和印度在侏羅紀時也與南極洲和澳洲(二者仍在一起)脫離,開始形成印度洋。白堊紀時,北大西洋向北展寬,南大西洋已有一定規模,印度向東北漂移,印度洋也隨之擴大,而古地中海則趨於縮小。 中生代各地都有強烈的造山運動,歐洲有舊阿爾卑斯運動,美洲為內華達運動和拉拉米運動,中國為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這時褶皺、斷裂和岩漿活動都極為活躍。在我國東部形成一系列華夏式隆起與凹陷,許多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礦床的形成都與這時的岩漿活動有關,在斷陷盆地中也形成煤、石油和油頁岩等礦物。我國大陸的基本輪廓也在這時建立起來了。 生物界較古生代有很大發展。古生代末出現的裸子植物在中生代已成為最繁盛的門類,它們靠種子繁殖,受精過程完全擺脫了對水的依賴,更適於陸地的生境。這又是植物進化中的一次飛躍。像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陸生植物的大量發展,不僅為成煤作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如世界廣泛分佈的侏羅系煤層),而且也為爬行動物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基礎。 整個中生代,爬行動物成為當時最繁盛的脊索動物。在陸地上有食草和食 肉的恐龍,在海上有魚龍和蛇頸龍,在空中有翼龍。與此同時還出現有蜥蜴、龜、鱉、鱷魚、蛙類和昆蟲等。在海生無脊索動物中的菊石也極為昌盛。因此,有人把中生代稱為恐龍時代、菊石時代或蘇鐵時代。但到白堊紀末,這些盛極一時的生物種類大都絕滅了,僅有一部分能殘存下來。而當時已經出現但處於弱勢的原始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則進入了壯觀的新生代;被子植物從此也欣欣向榮。 新生代 (7千萬年前—21世紀) 新生代包括老第三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是距今最近的一個代。繼中生代之後,海底繼續擴張,澳洲與南極洲分離東非發生張裂,印度與亞歐大陸碰撞。在第三紀發生強烈的地殼運動,歐洲稱為新阿爾卑斯運動,亞洲稱喜馬拉雅運動。在古地中海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和環太平洋帶形成一系列巨大的褶皺山體。在古老的地臺區也發生拱曲、斷層等差異性升降運動,在斷陷盆地中廣泛發育了紅層。這次造山運動和伴隨的海退作用,使從中生代繼承下來的自然地理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從全球來看,老第三紀地表主要是溫暖潮溼的氣候。在強烈的造山運動之後,大氣環流系統,尤其是區域性環流系統也發生了變化,許多地方趨向於乾冷。我國西部青藏高原的隆起,給東部季風環流系統以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華南地區成為與同緯度地區不同的暖溼森林景觀。在第四紀,由於溫帶和兩極的氣候進一步變冷,地球上發生了大規模的冰川作用,經歷了多次冰期與間冰期的變化。生物也因生境的變化而變化。 在植物界,老第三紀以被子植物的大發展為特徵,植物群落由原來單調的針葉林轉變為花果豐碩的常綠闊葉林。當氣候趨於乾冷之後,許多地方的植被髮生了旱生化現象。在新第三紀初出現了以單子葉草本植物為主的草原,在第四紀又出現了苔原。動物界以哺乳類的空前繁盛為特點,故新生代又稱哺乳動物時代。溼熱森林區繁茂的被子植物,對哺乳類的發展起很大的促進作用。昆蟲的繁盛也與被子植物的發達有關。被子植物和昆蟲的廣泛分佈又促進了鳥類的昌盛。當草原面積擴大後,在有蹄類和齧齒類中出現了許多食草性的草原動物群,隨之而來的食肉動物也增加了。 特別重要的是在第四紀出現了人類。這是地球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人類經過複雜的發展過程之後,又逐漸成為干擾、控制和改造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第四紀又被稱為“靈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