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諺“臘八過後就是年”。
過完臘八節,年味兒一天天濃郁。
雪下了又下,溫度低了又低,年關已在眼前。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孟府闔家上下一起吃罷團圓飯後,開始祭灶。民間傳說,每逢到了小年夜,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這家人的壞話了。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按大眾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二十五,家家戶戶開始做豆腐。“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意味著“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
臘魚二十六,這一天要殺豬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所謂殺豬,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自此,眾人也就開始採買新年要用的各式禮物、食材,以及家家戶戶要有的小零嘴兒。
臘月二十八,各家各戶都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春聯和窗花,寄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除夕當天,孟浩派管家帶著各種祭祀禮品先行,隨後自己帶著家人也出了城,一起去了孟氏祖墳所在的農莊。
除夕夜,包餃子、吃年夜飯,燒金紙、放爆竹等。然後就是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
夜漸漸深了,眾人也都有些乏了,各自回房休息去了。
翌日一早,孟浩帶著家人前去祭祀。
擺好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陳列好供品後,孟浩上前燒香,隨後讀了祝文、獻酒、焚祝文,全家叩拜。
在農莊吃罷午飯,孟浩帶著家人急忙趕回臨安。
當晚,孟浩被人請去喝酒,夜半方歸。
翌日,也就是大年初二。孟浩尚未酒醒,孟夫人只好自己帶著兒子孟然去了張家。雖然孟然還小,尚未成親,但已與張家小姐訂了婚約,該有的禮節還是要有的。
到了張府,只有張夫人在家,說是自家老爺已經出門拜年去了。孟夫人也就隨張夫人說些閒話,互道了一些吉祥話。張夫人眼看著孟然一個人坐著無聊,也就派了丫鬟去後院把雪兒叫到前廳來,讓兩個小孩子一起玩耍,順便熟悉一番。
大人們大手一揮,兩個孩子便一起跑到了張府的後花園。
那是孟然第三次見到雪兒,他還不知道雪兒的全名是什麼,只記得她是一個比較安靜的小女孩兒。
“你好,我叫孟然。”
雪兒聽到這呆頭呆腦的話語,‘噗嗤’一聲便笑了出來:“我知道你叫孟然。”
孟然抬頭看著笑靨如花的雪兒,不自覺得跟著雪兒一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