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織田信長,王直依舊支援。
所謂支援便是全力與東瀛做生意,使得東瀛的金銀如同流水一般流向大明。而鐵錠這等東瀛需要的東西,也一船船的運過來。
其中的好處,朱載坖早就講給王直聽過。大明得到金銀,便可讓天下交易活躍,刺激更多的人開辦工坊。而東瀛只能製造兵器,而且大多是冷兵器。
織田信長雖然也比較看重火銃,但是日本的火銃威力並不夠大,還沒有能到完全替代冷兵器的地步。而大明則不同,在朱載坖的主導之下,火銃已經可以定裝彈藥並且燧發。射速極大的提升,射程也更遠,這便決定了火銃的實戰能力大大提高。
王直將織田信長一統東瀛的訊息傳回京城,朱載坖看到之後,便要著手安排軍事上的準備。
首先一步,便是將許遠、方大偉、李軒三人調往遼東。這三個傢伙,雖然遠赴西北,卻沒撈著多少仗打。朱載坖親手帶出來的人,自然要照顧一下。
這次調他們三人到遼東,便是以編練新兵的名義,讓這三人在遼東各自訓練兩萬人的兵馬。這是朱載坖給他們的機會,如果誰心中對於編練新兵有所懈怠,那麼後面的仗也就不用打了。
如今大明與以往不同,軍戶制度已經取消,並且每年都會有一部分兵丁新舊交替。所以朱載坖的這一道命令也並不突兀,最多大家覺得陛下是對自己帶出來的將領更關心一點。
朱載坖還將國防部的兩位正副部長找了來,這便是俞大猷與楊博。俞大猷為正部長,楊博為副部長。雖然有了國防部,但總參並沒取消。而是成了國防部下面,可直接向皇帝陛下負責的一個機構。
不論什麼時候,朱載坖都會將軍權牢牢抓在手中。身為皇帝軍權旁落便是亂源,必定會出現不可測之禍。
年底之前,朱載坖便打算出宮看看。
此時的大明已經煥發出從所未有的活力,各種產業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而大明最重要的產業,都攥在朱載坖的手中。一個是西山的工業群,一個便是遼東的造船廠。
朱載坖心中知道朝鮮戰事將起,便派人將朝鮮境內的另一間造船廠遷至海參城。免得將來大戰一起,這間船廠會受到不必要的損失。
至於建州女真與朝鮮之間的衝突,朱載坖是不打算調停的。他們之間的互相消耗,對於大明來說十分有利。無論是誰佔了上風,大明最後出面都有話說。
而且此時的大明邊境,並不是那麼的平靜。
西北之地已無對手,失必爾汗國派使者前來,已經領了大明的封賞。算起來失必兒在名義上已經算是大明的領土,遠達烏拉爾山。而且有楊洪義與吳雲生兩人鎮守西北,朱載坖是非常放心的。
但是西南邊垂卻有不小的隱患,洞烏國的莽應龍野心勃勃,如今除了安南已經一統中南半島,正在虎視大明的雲南各司。
如今戚繼光坐鎮昆明,正打算隨時面對莽應龍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