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一舉殲滅趙軍四十萬,為秦國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秦煌認為,秦華在一統天下的過程,必須要先拿下益州,遵循先祖的腳步。
之後荀攸也來拜見秦華,認為袁紹的這三十萬糧草足以支撐秦華軍拿下漢中,之後以漢中為基礎,進而攻伐益州劉焉。
荀攸的想法也很直接,他現在主管秦華領地的內政,他只是認為民以食為天。
相比於關東那些強悍的諸侯,劉焉要相對好打的多,而且戰後的回報也要大的多,所以非常支援秦華出兵益州。
就連賈詡也難道的說出了意見,支援秦華出兵益州。
畢竟和袁紹、曹操、袁術、劉表這些諸侯相比,益州確實看起來好打一點。
秦華現在其實不是要決定往哪個方向發展的問題,他只是不想再打仗了。
從秦華穿越以來,幾乎每年都有或大或小的戰事,這讓秦華真的有些累了。
而且相比於以前擔心受怕的環境,現在秦華可謂已經處於了諸侯的巔峰。
人一旦佔據了巔峰的位置,就會開始鬆懈下來。
“此事再議吧,現在還是先將新的領地安穩下來。”
最後秦華只能以這個藉口來打發那些勸說的人,因為之前幷州之戰,以及吞併洛陽等戰事有些太過簡單,所以大家都感覺應該趁勝追擊。
無論是為名還是為利,這些人都希望秦華能夠走到最後一步。
不過秦華所說的也確實是實情,雖然秦華威勢正盛,但是新佔領的地盤確實也需要鞏固一下。
無論是官員的選拔,還是新政令的實施,又或者是像涼州那樣的基建設施,都需要儘快完善。
與涼州和幷州相比,司隸這邊的世家實力要強大的多。
雖然經過董卓和李傕這兩個不講理的人的打壓,司隸的世家好像沒有什麼存在感。
但是遇到秦華這個“講理”的人,世家的能力就體現出來了。
秦華為了將這些世家手中的土地拿下,可是費了不少的力氣。
有時候秦華就會想,如果不是為了那該死的名望,自己真想將那些搗亂的傢伙直接宰了。
這樣想來自己那位“老岳父”董卓生前過的還是蠻舒服的,所有的事情都跟隨自己的本心,絲毫不會估計別人的感受。
大漢的初平三年,相比於初平元年,天下都在打仗,初平三年卻顯得很和諧。
袁紹經歷兩年多的時間,最終還是擊敗了公孫瓚。
經過之前的戰爭,公孫瓚漸漸被袁紹打怕了,一代邊軍將領,居然龜縮在易京不敢出城迎戰。
縱使公孫瓚的兒子公孫續派兵前來支援,公孫瓚依然只是待在自己府上,每日與歌姬飲酒作樂,完全無視那些請求出戰的將領。
之後在眾人的懇請之下,公孫瓚總算願意與公孫續一起夾擊袁紹。
他寫了一封信給公孫續,要他舉火為號,到時自己就派兵出城攻打袁紹大營。
但是沒想到這信卻被袁紹所得,於是袁紹將計就計,半夜舉火為號,公孫瓚果然派兵出城攻擊,卻中了袁紹的埋伏,大敗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