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勞動節開頭的五月,華誼兄弟出品,改編自張譚同名的電影《射鵰英雄傳》,隆重上映。電影打著譚式武俠的旗號,但創作內容,改編的比較嚴重,廬影的編劇團隊沒有參與創作。
基本上電影方面,張譚並未按照電視劇那樣,自己牢牢把關劇本,因為電視劇他有把握,電影沒有。
唯一一部把關的電影,是他第一部被改編的《四大名捕會京師》,他借鑑了未來比較多的橋段,熔融一爐,寫出了一個還算可以的劇本。隨後電影的豆瓣評分才6.1分,差強人意,這也令張譚對自己編劇電影的水準,有了懷疑。
乾脆不再管別人怎麼改編自己的電影,賣出了版權,就讓別人折騰吧,自己專心點忙自己的電影。
反正如今譚式武俠的名氣,早已如日中天,無懼一些失敗的改編。
在這樣的情況下,華誼兄弟改編的《射鵰英雄傳》上映後,評分5.2分也就不足為奇,口碑不好,票房也不好,經過一個半月的上映期,總票房止步9575.6萬人民幣,沒能夠破億。
不過電影的投資只有三千萬,這個票房還是賺了的,只是沒有達到預期水準。
“如果不是受到奧運會影響,《射鵰英雄傳》的票房,不會只有這麼多,破億不會難。”王主將把電影票房失利的因素,歸結為奧運會的影響。
觀眾們並不買賬,普遍認為改編的太差勁:“離開了探長,你們就什麼都不會了!”
眾口一詞,足見這幾年,張譚給大家造成了多麼偉光正的印象,彷彿他才是作品的質量保證,影片拍得好是張譚故事講得好,影片拍得差是別人亂改編。
就連王主將自己,也抱著這種想法,在電影票房失利之後,給張譚打電話的訴苦,不停地抱怨:“哎喲,老弟,真後悔沒請你來編寫劇本,我就知道那群狗屁的名編劇不靠譜,當初要是請你編寫劇本,也不會連破億都做不到。”
“有得賺,沒賠,還可以的,電影總是有風險。”張譚淡定的表示。
“下一步我們準備總結經驗,把《神鵰俠侶》拍出來,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現在我是亂糟糟的沒有頭緒。”
“呃,之前你們不是說,計劃把《射鵰英雄傳》拍成三部曲麼?”
“現在不敢拍了啊,口碑、票房都太糟糕了,起碼要緩兩年。”
“說實話我也不好提什麼建議,畢竟拍電影不是腦袋一熱就能做成的,我這幾年都有自己的電影計劃,暫時還沒有涉足商業武俠電影的打算,我能給的唯一建議,就是找到真正懂武俠的編劇,寫一個好的故事。”
“唉,暫時就先這樣吧,我平靜平靜心情再來麻煩你。”
“沒賠錢就別糾結,總結失敗原因,再接再厲吧。”
安慰王主將的時候張譚正在香巷,前兩天在九龍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了第八屆華語電影傳媒大賞,張譚和蘇莎一邊來參加頒獎典禮,一邊也是帶蘇莎出門玩玩,今年兩人還沒一起出門旅遊呢。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自2000年開始創辦的傳媒評選獎項,由《南方都市報》主辦,對兩岸三地公映電影共同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