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停走走,三日後,一行人來到第一座大型城市,滄州。滄州地處要道,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商戶雲集,有下第一商城的美譽。每年商戶們的稅收收入,能佔全國總收入的十至二三。
坊間傳言,只有你想不到的東西,沒有在滄州買不到的意外。
雖不及京城的中心地位,但滄州的熱鬧與繁華,仍令其成為可與京城相比肩的繁華都剩而這一切的誕生,不得不歸功於滄州百年世家,池家。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滄州與池家早已形成紐帶關係。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池家並非滄州土生土長的家族,原本是江南池家的一族分支,百年前遷徙至此,從此落地生根。百年前的滄州,不過只是一群農戶的聚集地,當池家族長選擇落地於此時,遭到了絕大部分族饒反對。
“放著江南舒適的生活不過,我們幹嘛要在這裡開荒?”有習慣於江南溫柔鄉的族人,率先表示不滿,接連提出異議,“我們北上,得去京城,留在這破地方有什麼意義?”
但當年的族長極具戰略眼光,只一句,便打消大部分族饒疑慮,“去京城,我們只是外來者,拿不到任何好處。但在這裡,我們是開荒者,可以擁有未來滄州的無限榮耀。凡事,不可只圖眼前利益。”
仍有年輕者表示不服,緊跟著提出反對的聲音,“未來的事,誰能得準?可眼下去京城,憑我們的家族聲望,定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不過,不得族長反駁,便有年長者擺出道理,教訓道,“你們這群年輕人,就知道貪圖享樂。難道,你們忘了池家家訓嗎?”
這話,讓年輕者們保持沉默。八字家訓,不敢遺忘:貧而無怨,富而不驕。
“依我看,滄州這地方挺好。咱們老池家,就得靠自己的雙手,在這裡打出一片。”完這話,年長者代替族長,振臂一呼,響應者雲集。
從此,池家便在滄州落霖。
族長的戰略,不過十年,便初現效果。當池家放棄以耕種為生,而選擇賺錢更快的經商時,不得不承認,池家迎來了命閱轉折點。在滄州,在這個曾經貧瘠的土地上,闖出自己的一片。
有眼紅者,眼瞧著池家在積累財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高,便學著池家的經商模式,低買高賣,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三。不過半年時間,以池家為原點,滄州的商賈越來越多。
竟形成下之商,池州五佔其三的局面。
大批商人聚集於此,便自發形成商會。有人建議,應當推舉商會會長,以不成文的規定,管理混『亂』的市場。
“我看吶,就該推選池家老大!”
“就是!這商會會長,我只服池家。若換旁人,也就只是笑話而已。”
也不知道是誰開了個頭,一時間,池家再度成了眾人眼中的焦點。但不驕不躁的池家,對商會會長一職確實沒有興趣,只由族長出面,謝絕道,“諸位的心意,池家心領。但商事繁忙,實在抽不開身。”
無奈之下,商會只得給了池家一個掛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