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當第二天這一份公分貼滿了開封城的大街小巷,這一個城市中多災多難的百姓們,再一次感受著戰爭的腳步,已經是離著他們越來越近。
甚至在很快之後,就到了他們的眼皮子底下。
越來越多的訊息,不斷的傳到了耳朵中之後。
算是讓他們清楚的知道了,為什麼那《三國》的話本里,當聽得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南下時,為何荊州直接投降,江東好些人也是想著要投降。
無他!這一個架勢實在太嚇人了……
******
時間:十二天之後,也就是茂德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下午的未時一刻。
地點:開封城、青衣巷子、侯三家那一個不大的小院子裡,一棵有些年頭的柳樹下。
如今已經被街坊們熟悉,並且是親切喚作了侯家小娘子的婦人,正在一針一線地縫著一衣物了。
整個過程中,很是有些專心致志的樣子。
與這一個小婦人,這大半年間幾乎每天情況一樣的是。
當前她手上的這樣一份活計,依然是街道辦發放下來的工作,每縫好了一件之後,街道辦會將一份工錢。
又或者是摺合成米麵、鹽巴、肉菜、雞子等不同的東西。
雖然每一份工錢都是極少,但是靠著積少成多的道理;城中不知道多少的婦人,就是靠著這樣一份給新軍中縫補的工作,就此在這麼一個艱難的年頭活了下來。
甚至還養活了家中孩子之餘,多少也是存下了一點存糧。
手裡有糧、心中不慌,這樣的一個觀念在了這樣的一個民*族百姓的認知中,永遠是最為在意的一點。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很多婦人基於一份感恩的心理。
就算不用那些街道辦的公人們強調,她們在縫補這些衣服的時候,都將針線縫得又緊又密,就是希望這些新軍穿的衣袍,到時候能更為結實和保暖一些。
而對比起了其他婦人縫補質量的話,侯家小娘子縫補衣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理由很簡單,她家的男人就是在新軍中服役了,每一次縫補衣服的時候,她都是如同給侯三一般的上心。
不同的是,如今她們給新軍縫製衣袍的時候,總算不用將一些舊衣服改了又改。
得益於商務司的良好運作,大宋各地的布料被商人們流水一般的運送了過來,侯家小娘子此刻用的是一匹上好的麻布,縫製著應該算是大宋制式軍裝的一般紅色戰袍。
可是縫著縫著,忽然間巷子裡傳來了一陣沉重的腳步聲,迅速地向著她家院子的大門靠近。
本能之中,侯家小娘子就是將手邊一把鋒利的剪刀,就死死地拿在了手裡。
原本開封城中的治安那是極好,根本不用擔心安全上的問題。
可是自從重陽節的第二天開始,朝廷和開封府的公人們,就在城中張貼了榜文,宣佈開封城正式進入了那甚‘戰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