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形勢,視乎山川,山川之絕絡,關乎都邑。然不考古今,無以見因革之變。不綜源委,無以識形勢之全。
餘真意覺得,這天下的山川河神,此時都應該在自己的封地,好好為大唐祈福。大戰將起,這些人,都應該出一份力。在這龍池之中,他想到了大唐的運河。
山川形勝,其中最關鍵的一環,是人工運河。
對比起天然存在的河川,經人工開鑿的運河,對於人類生產生活的作用更為重要。除航運外,運河還用於灌溉、分洪、排澇、給水等。甚至可以這樣說:社會發展史,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先民們不斷拓展、連線、導引自然水系並開鑿運河交聯四海的改造自然的進擊史。
水路運輸相較於陸路,優勢明顯:運量大、成本低、損耗小、穩定性高……但天然河川,其航道走向不可能以人類意志為轉移,且受地勢影響往往走向相似,互相難有勾連。
僅靠天然航道,水路運輸的效能十分有限。唯有透過開鑿運河,將河川聯絡起來,才能真正釋放水路運輸的巨大力量。因此,運河對社會,可以說是“生命線”。
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是今蘇州市內的胥河,至今仍軸艫相繼,一如往昔。
京杭大運河之前的逾千年裡,華夏的先民們已經在華夏大地上開鑿了眾多區域性運河,它們就像組成一幅宏大拼圖的一個個散落的插片,直到歷史的那個特殊節點,一一貫通連線,最終匯成這條世界上史上獨一無二,隋唐大運河。
詩人白居易有一首《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這首詩是白居易暮年,一場中風後,不忍耽誤正當妙齡的愛姬樊素,而遣其南歸而作。詩中出現的數個地理概念汴水,泗水,瓜州、吳山,正是樊素南歸應行路線。
自開封東流至徐州,匯入泗水,經江蘇揚州南岸瓜州渡入長江,沿江南運河直下餘杭。
這條路線,就是隋煬帝所下令修築的隋唐大運河。這條大運河的出現,
據《大業雜記》載,僅開通濟渠一段,即“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役丁死者十四五”。工程修築速度在人類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但這也正是大運河及其主持修築者隋煬帝最受爭議之處。
南北朝亂世之後的統一王朝隋代,僅歷文帝、煬帝二主,但父子二人都是開渠達人。
文帝時沿漢槽渠故道,開鑿了從長安經潼關入黃河的廣通渠,長約三百公里,規模較小;煬帝主導修建的是大運河的主體,從地圖上看呈“人”字形。以隋都洛陽為“人”字起點,以通濟渠向南連通黃淮,永濟渠向北溝通黃河與海河,分別作為“人”字的撇捺,並進一步向南接通邗溝和江南運河,直抵錢塘江畔。
就大運河而言,隋煬帝的貢獻值得稱頌。但是,這必須建立在一個常識認知基礎上:
隋煬帝所做的貢獻更多的是連線,拓寬,貫通自春秋以來幾千年年間歷代所修建的地區性人工運河與自然河道,並不是完全憑藉一己之力修成如此龐大的基礎水利工程。大運河事實上是古代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共同智慧與辛勞的結晶,這是毋庸置疑的。
為什麼是隋煬帝?大運河這樣的史詩級工程,為何遲至隋代才出現?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需要把視野拉遠。
從春秋至隋一千多年裡,真正大一統的時間,其實只有秦及兩漢四百多年的時間;其餘三分之二的時間,華夏版圖都是分裂割據狀態。而完成像大運河這樣的全國性水利工程,需要三方面的資源:強大的國家意志、充足的人力規模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因此必須依託於一個強大統一的王朝才有可能做到。
先前的統一王朝,秦代時間過短,且在始皇帝的時代,首先修築長城邊防與秦直道(這兩項工程,其緊迫性及修成所帶來的收益,要遠遠大於開發中原水利運河工程;其次,我們前面談到的那些區域性運河還未出現,沒有這些基礎條件,談全國層面的運河工程就如同空中樓閣。
兩漢時代,受制於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口規模不足及南方地區開發程度嚴重滯後等多種硬性制約,從國家層面也並不具備實力和動力來開發如此規模的工程。因此在兩漢多見的,是修建關鍵位置的核心工程:如長安至潼關的槽渠、重修邗溝以打通江淮水運以及東漢後期曹魏時在華北進行的一系列區域性運河工程等。
歷史的重任,就這樣歷經千年,最終交到了重新完成統一的隋王朝統治者手中,更精確地說,就是交到了隋煬帝的手中。
隋煬帝楊廣,在唐代以來的後世史家筆下,無疑是一位亡國毀家、荒淫暴虐的形象。但僅就才學膽識、文才武功、戰略眼光來看,隋煬帝並非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