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真意身處煉獄洞天,卻十分擔憂外界的戰況。
不知道大唐皇帝,會如何應對妖族的入侵。
法家經典著作《韓非子》中有“自相矛盾”、“鄭人買履”、“諱疾忌醫”等著名的寓言故事,該書的編者利用這些故事,生動地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讀來既栩栩如生,又包含哲理。
比如書中寫道:“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意思是說,雄雞報時、狸貓捉鼠,讓它們各司其職,發揮長處,這樣才能物盡其用,提高辦事效率。
這句話當然是以動物來喻指人,說明有不同特長的人應該從事不同的職業。舉例來說,身強力壯、統兵有方者,應該領軍征戰,保家衛國;而智謀出眾、治國有術者,則可以處理政務、出謀劃策。皇帝作為我國地位最高的存在,也各有特長,如書畫雙絕的宋徽宗、辭藻華麗的南唐後主。
皇帝和打仗,在歷史上並非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組合,因為大部分的帝王都是常年在皇宮之內處理政務,如果有戰事發生,只需要在朝堂之上調兵遣將即可。不過,我國古代也有許多御駕親征的例子,另一方面,許多開國之君也都是靠著自己領軍作戰,逐漸取得天下的。
在這裡,我們排除一些雖然在“武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自己幾乎沒有帶兵作戰的君主,如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他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主要是委派王翦、王賁等將領作戰;此外,派遣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北擊匈奴的漢武帝自己也並沒有率兵出征,和匈奴鐵騎刀兵相向。所以,他們顯然不屬於會打仗的皇帝。
按照時間順序,我們先來說說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
和他的先祖漢高祖劉邦相比,劉秀統一天下的難度或許要更大,原因在於,說起劉邦帳下的出色將領,人們會脫口而出韓信、樊噲等戰功赫赫的名帥名將,但劉秀手下的雲臺二十八將,可能加在一起也不如韓信的知名度高,在劉秀征伐天下的過程中,他自己才稱得上功不可沒。
劉秀在宛城起兵,很快聯合綠林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又親率千餘騎兵為前鋒,在昆陽之戰中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最終憑藉萬餘兵馬將王莽的主力部隊消滅,加速了新朝的覆滅。新朝被更始政權代替後,劉秀在河北發展壯大,一舉攻入關中,隨後,劉秀以此為根基,相繼攻滅了許多的割據勢力,統一天下,成就了東漢。
東漢末年,梟雄曹操的出現一度讓天下呈現統一的態勢,他年少勵志為將,精通韜略兵法,在征伐天下的過程中,他為父報仇攻下徐州十餘座城池,攻打張繡取得宛城、攻打呂布使得猛將殞命,又在官渡之戰中以弱勝強,擊敗了雄踞河北的袁紹。
河北平定後,曹操北伐烏桓,安置匈奴,又西征韓遂、馬超,奪得西涼之地,再加上從張魯手中奪走漢中,這些戰爭曹操都親身參與,常常自己投入戰場拼殺。最終,用一個統一安定的北方為自己戎馬倥傯的半生畫上了有些遺憾的句號,連蜀漢丞相諸葛亮都在《後出師表》中誇讚他道:“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
唐太宗李世民當然是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之一,他從小文武雙全,十七歲就曾從軍解救被突厥圍困的隋煬帝,後來,李世民在跟隨父親鎮守山西的過程中又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隋朝末年,天下豪傑紛紛掀起叛亂,李世民力主起兵,很快攻入長安,此後,他又南征北戰,為唐朝統一不遺餘力,立下了顯赫的戰功。
皇帝在兩界山上,自然要注意吃喝的東西。
安全一事,不可馬虎。
皇帝貴為九五之尊,衣食住行都要是最好的。皇帝在吃飯的時候都是單獨用餐,不和其他人一起,連吃飯都這麼孤獨。怪不得叫孤家寡人了。雖然是一個人吃飯,但需要一群人伺候著,皇帝一般每次吃飯都是上百道菜擺在桌子上,有人會問這麼多菜吃一次要多費勁啊,這點你完全不用擔心,皇帝想吃什麼都會由太監伺候著。
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就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因為是皇帝賞的,即使不餓、不想吃,也得吃,還要表現出真好吃的樣子,否則皇帝會不高興的。
皇帝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什麼時候吃飯完全憑藉心情。因此為皇帝做飯的御膳房要一直有人待命,皇帝餓的時候,就會對身邊的小太監說“傳膳!”,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沒多久,御膳房就把一道道佳餚送到了皇帝的面前。
皇帝每次吃飯前都會有人前去嘗膳,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在飯菜裡面下毒,在皇帝吃飯前,都會有個太監親自把飯菜一道一道的吃一遍。
如果有毒,皇帝就可躲開斃命的危險,之後皇帝感覺這樣子太不衛生了,該進為用銀針驗毒,每道菜都用銀針試一下,如果有毒,銀針就會變黑。
皇帝貴尊人間天子,穿的是龍袍,住的地方是金鸞寶殿,行以輦代步。食,自然也不同尋常。皇帝如何吃飯,是不是如普通人家那般,一家老小圍坐一桌?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在魏晉時期,曾有用人乳汁做菜的傳說,後來的皇帝御膳中是不是這樣?
這個問題在過去是皇家機密,秘不示人。
皇帝喜歡“吃獨食兒”
皇帝怎麼吃飯,各個朝代有各個朝代的吃法。飯菜的豐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們口味和喜歡的不同而有異。目前知道比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皇帝並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兩頓飯,即早膳和晚膳。
皇家自稱孤家,吃飯時也是自己一個人吃,在專設的桌子前單獨進餐,民間稱為“吃獨食兒”。雖然皇帝喜歡吃獨食兒,但吃飯時不會就他一個人,旁邊會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監。因為菜太多,桌子擺得滿滿的,用餐時遠處的菜便夠不著。但不必擔心,皇帝吃飯時,並不用自己夾菜,太監會送到嘴邊。
皇帝用膳時,除了太監在場,不遠處還會站著聽賞的人,如寵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就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因為是皇帝賞的,即使不餓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極了”。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講究的,以金銀器為主,即使是陶瓷製品,也是上好的質地。其中,金質碗、碟、盤等器皿最能顯示皇家的氣派,故而皇家都喜歡“金飯碗兒”。如果改用其他質地的器皿盛飯菜,會惹主子生氣的。
提起龍袍,我們的第一印象通常都是古時候的皇帝,身著金色龍袍的皇上,這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龍袍就是皇權的象徵,所以龍袍通常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所著,但其實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其實女性也是有龍袍的,大家都知道在女性的地位很低,那麼為什麼有女性可以穿著的龍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