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天下僧道度牒的發放,事權歸禮部。慶元三十五年以後,因各地寺廟自行披剃的僧人太多,遂於禮部下增設度牒司管轄此事。
晏國素有禮佛之風,凡持度牒者,官府例免丁銀伕役。故此,絞盡腦汁想擠入緇衣羽流的人與日俱增。為化解度牒供不應求的難題,禮部特提出將三年一次的度牒發放延宕至六年一次,各地僧人須來京透過考試後,方可領取度牒。
經試內容無非佛家戒律菩提經義之類,由度牒司統一核準裁定。封璘抖摟出的這兩紙文書,皆為今年普覺寺新錄僧人的答卷,不說奪情悖理,也是滿紙不知所雲。
隆康帝一見就寒了面色:“這種渾水摸魚的糊塗蟲,怎麼敢放進普覺寺中?!”
禮部尚書不敢怠慢,慌忙出首,敷衍道:“許是底下人辦事不當心,判卷時看走了眼也未可知,聖人息怒!”
“走眼麼?”封璘冷睨著,“度牒司新判的五百張答卷中,多的是這樣的不經之談。有些太離譜的,就不在金鑾殿上示眾了,免得教人說濟濟大晏、巍巍普覺,連個正經懂佛法的人都沒有。”
陳笠何等乖覺,立馬介面說:“原來如此。督察院前兩月才接禮部移文,申明要將度牒發放的員額增至三千人。下官私心想,原先的一千五百人已是不少,嚮往皈依的人再多,也不至於足足翻了一倍。敢情都耗在了這呢!”
隆康帝表情愈難看,一摔答卷,喝道:“長史何在?!”
兩張紙輕旋著飄至階下,被點到名的度牒司長史卻彷彿重斤壓頂,撲通跪了下去:“聖人饒命......”
隆康帝慍聲:“說!到底怎麼回事?”
長史支支吾吾,孟冬天氣鼻尖都掙出了汗珠。他像是被天子之威壓得抬不起頭,餘光卻擦著金絲緣邊溜向側前方的高無咎。
封璘看在眼裡,掖手踱到跟前,一笑像是金碧都掛了寒霜:“令公子上月百日,高府送去的獨山玉髓蓮紋鎖還還戴著呢?”
長史抖若篩糠,不消再逼問,連連磕著響頭吐得個幹淨:“是,是二公子,拿來份名單,叫我依照上頭所寫挨個通融——”
“哪個二公子!”封璘袖一揮,正打在他鼻樑,厲聲道:“睜大眼睛看清楚,你正經主子是誰!”
長史口中哎呦著,哭喪臉道:“是高諍。”
此言一出,大殿岑寂,落針可聞。
位列上首的高無咎未見任何踟躇,當即叩首告罪:“老臣治家不嚴,縱得孽子為牟私利染指度牒買賣,其罪當罰。老臣不敢包庇,但請聖人看在高家累世忠良的份上,從輕發落。”
言辭懇切,恨不能下一秒就涕泗橫流。封璘俯視他匍地的身影,唇畔冷笑就快要溢位來。
這般就下了壯士斷腕的決心,難怪能多年穩坐釣魚臺。要知道,比起其他更嚴重的罪名,盜賣度牒這一項,可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隆康帝面色並無好轉,但情知再刨問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高無咎這招破釜沉舟,斷的卻是自己的後手。
他語氣沉悶,只能道:“高諍弄權謀私,擅自插手度牒發放一事。姑念其初犯,免去錦衣衛指揮僉事一職,罰俸半年,以為懲戒。”
這樣的懲罰說重不重,說輕卻也不輕。罷黜了高諍指揮僉事的職務,意味著高家在北鎮撫司被生生折斷一臂。高無咎過了好久,才緩下肉痛的情緒,怎知耳邊又飄來一道幽低的嗓音。
“這麼看來,臥佛泣血之事分明另有緣故,早前本王受的那些汙衊,又該如何清算呢?”
高無咎循聲望過去,但見封璘形容冷峻,嶙峋齒縫間有一縷寒氣,冷箭般射出。電光石火裡,他既駭異又懊喪,後悔自己不該為了促成高王兩家的婚事兵行險招,本以為能借機扳倒兗王,少則也能拉來做個擋箭牌,沒成想。
“阿璘打算如何?”隆康帝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