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朝會上定下征伐百越的主將人選和兵力後。
整個秦國就像是一臺機器一般,高效且快速的運轉起來。
太尉府負責統籌兵員,決定各郡徵兵比例,並部署各項戰略事宜。
趙佗的少府,則暫時停止一些不重要的專案,集中一切力量,開始生產更多的兵甲,以作為替補所用。
治粟內史府,則要輸運糧秣,準備二十萬大軍所用的軍糧。
……
各部門相互配合,都在為這場大戰做著準備。
正式出兵的時間定在了秋後。
一方面徵兵要在春耕後,這樣就可以不耽誤春耕大事,使得後續的軍糧有著落。同時各郡兵員集結,並部署到相應地方,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第二則是考慮到南方的地形多為叢林山地,且氣候溼熱。
按歸附的東甌越人說的,越地並沒有春夏秋冬之分,而是旱季和雨季。雨季不適合征戰,大軍進去很容易全軍覆沒。故而選擇在秋後,也就是旱季進軍,可以減少許多問題。
當趙佗巡視少府各工坊,看著工匠們賣力的抽拉著風箱,將燒的通紅的鐵鍛造成各種武器的時候,不由嘆息:“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國力,又要泡湯了。”
正如趙佗所說,這一次始皇帝征伐百越,之所以能在朝堂上全票透過,就連他趙佗和素來厭戰的太子扶蘇都沒有反對。
除了是越人先挑起的戰爭外。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三十年,整個大秦並沒有新的戰爭和大工程開工,兵役、徭役不重,天下庶民黔首休息了一整年,民力略有恢復。
至於國庫中,也是堆了不少糧食,可供一次戰爭消耗。
相比於歷史上同期的秦朝,這個時空的大秦因為趙佗的參與,新開了好幾場大戰,但實際國力其實還是要強於原本歷史的。
其原因就在於趙佗很多年前弄出來的漚肥法、曲轅犁提高了本時代的農業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在秦國統一後更推廣到全天下,讓秦國每一年收穫的糧食數量非常巨大。
只是因為之前戰爭太頻繁了,四面開戰才讓秦國糧秣有些撐不住。
去年休憩了一整年,便給帝國狠狠回了一口血,再加上今年兩路大軍回師,帶回了不少青壯。徵兵又是在春耕後,不會耽誤耕種,想來今年也是個大豐收。
昔日秦國靠著關中和巴蜀,連連東出征戰六國,尚且沒有缺糧之憂。
如今有著整個九州天下作為產量地,透過兩年的積累,足以支撐一場大規模的百越之戰。
這大概也是始皇帝發動這一場戰爭的底氣。
朕有錢。
朕有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