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君並不好抓。
相比箕氏朝鮮有都城,有國土,王族還有宗廟傳承,秦軍可以直接攻打王險城,將其一鍋端的情況。
獩、貊是蠻夷之族,雖然他們也修建了一些聚落城邑,但並非不可丟棄的,在秦軍威逼下,他們完全可以拋棄那些聚落而走,帶著族人
退入山林中打游擊。
到了那時候,秦軍可就麻煩了。
這些蠻夷的力量雖然比箕氏朝鮮弱,實際上要更難纏一點。
鑑於這種情況,李信就在接下來的戰略上做了改變,在以大軍進行壓迫的同時,派使者對那些蠻夷進行內部分化,希望讓他們相互殘殺。
最好讓那些蠻夷自己將滄海君的腦袋獻上來。只可惜滄海君是個有能力和頭腦的蠻夷。
這位獩貊君長十分聰明,眼見形勢對自己不利,就突然暴起在帳中將那幾個朝鮮大夫砍了腦袋。並警告其他蠻夷君長說,他們已經殺了秦人派來的使者,秦軍絕不可能幹休,讓他們勿要被秦人蠱惑。
眼見滄海君暴起殺了秦軍的使者,諸位蠻夷君長當場被震懾,不敢反對,但每個人的眼睛裡都閃爍著不一樣的東西。
好個滄海君!
怪不得一直慫恿各部族的君長來抵抗秦軍,原來是因為他參與了謀殺秦國皇帝的事情,秦軍攻伐海東,是為了復仇啊!
秦軍根本就沒準備消滅他們這些無辜的部族。
有了那幾個朝鮮大夫用生命來澄清的真相,這些蠻夷君長在弄清楚情況後,當然沒人願意給滄海君當槍使了。
他們在私下裡相互聯絡,準備一起動手將滄海君砍了腦袋,獻給秦人換取和平與賞賜。
滄海君混跡海東多年,很清楚這些蠻夷君長是什麼德行,只要有機會,自己這些盟友絕對會砍了他的腦袋去送給秦軍。
他藉助斬殺秦軍使者將其他蠻夷君長短暫震懾住,等到回到自己的營地後,滄海君就立刻帶著手下精銳往南跑,連自己留在北邊的部族人民都不要了,行事非常果斷。
「哼,反應倒是挺快,在這海東之地,我倒要看看你能跑到哪裡去!」李信得知這個訊息後,滿臉冷漠。
他派人安撫那些蠻夷君長,並留下一萬人鎮守朝鮮之地,以保持後方穩定,然後便帶著樊噲、曹參等戰將率領一萬秦軍南下追擊滄海君。
半島南部,原本是箕子率殷商遺民渡海後所建立的古辰國之地,隨著後來辰國北遷到大同江流域,變為朝鮮,原本的辰國之地就被韓人所佔領。
韓有三種,分別為馬韓、辰韓、弁韓。
他們是部落制聯盟,總共由七十八個小國(部落)組成,其中以馬韓最強,因為佔據的是古辰國之地,故而所有韓人部落都擁立馬韓王為辰王,是半島南部的最大勢力。
滄海君此行,就是前去投奔這位馬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