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為管理國家財政的重臣,壓力一直非常大,連晚上睡覺都在夢裡規劃著財政收支,恨不得將一個錢掰成兩個用。
始皇帝在其他戰事還沒結束前,就要征伐海東蠻夷王戊自然是一萬個不願意,只是他沒膽子對皇帝說不,只能違心的應和著。
現在見到趙佗站出來,可真是激動無比。
武功侯,好人啊!
相比王戊的感動,始皇帝的臉色卻是再度陰沉了下來。
「所以武功侯的意思,是想告訴朕,這海東暫時打不了嗎?」
「打,自然是要打!臣聞海東蠻夷派遣刺客幫助張良,心中怒火澎湃,恨不得馬上擊滅之!
趙佗自然不會站錯政治立場,他有自己的思路:「只是臣認為,獩貊、朝鮮不過是蠻夷小邦,其國中少有兵刃甲冑,無強弓勁弩,不需要派遣大軍征伐,只需一路偏師便可輕易滅之,正如昔日孔子所言割雞焉用牛刀!」
「若是臣率軍出征,召集兵馬調運
糧秣,需要耗時數月。率軍征伐海東,路途上又要耗時數月,此乃耗糧耗時之事,於國不利。」
「不若遣一使者,賓士遼東,月餘之間便可傳詔於李信將軍,陛下命其從遼東率軍南下,以李將軍之能,旬月之間便可全滅朝鮮、獩貊,如此雷霆滅國之勢,方能展我大秦威嚴啊!還望陛下明察!」
趙佗一口氣說完自己的想法。
據他這段時間的瞭解,獩貊和朝鮮,真的只是那種菜雞級別的敵人。
所謂獩貊,就是遼東半島一帶的蠻夷族群,分為獩人、貊人,兩族時分時合,在古時又被稱作「北發」,屬於朝貢中原的四方蠻夷之一。其兵勢不強,曾被燕國擊敗並統治,算不上什麼大敵。
至於朝鮮,倒是一個足有八百年多年曆史的古國,乃是當年殷商三仁之一的箕子後代。
昔日周滅商,箕子率殷人跨海逃亡到半島南部,建立古之辰國。在西周晚期,箕氏之國北上,遷往良夷地區,與當地的土著良夷融合,並改國號為朝鮮,就是如今的箕氏朝鮮。
箕氏朝鮮經世代積累,國力稍強,成為半島上的大國。在周室衰微時見到燕國稱王,便也自稱朝鮮王,欲和燕國征戰。
後來朝鮮和燕國打了起來,遭燕將秦開大破,被奪土地數百里,以滿番汗為界,至此殘喘至今。
在趙佗眼中,燕國是什麼級別?
戰國七雄,以秦最強,以韓、燕最弱。
連最弱的燕國都能輕易吊打獩貊和朝鮮,更別提如今裝備精良,剛剛擊敗東胡的李信了。
所以讓李信從遼東打下去,豈不是省時省力還省錢,遠比他趙佗在中原徵兵跨海去打朝鮮好太多。
這個想法,其實不只趙佗有,兩位丞相自然也清楚,只是他們懾於皇帝對刺客的怒火,不敢隨意開口,就怕說對了事情,但在情緒上犯了皇帝的忌諱。qδ.net
現在見到趙佗提出來有他擋在前面,群臣連忙跟著附和。
「臣認為武功侯所言甚是若命李將軍從遼東攻朝鮮,必能速勝!」
「李將軍曾在遼東擊敗過獩貊、朝鮮之軍,對於這兩邦蠻夷頗為熟悉,若其領兵,必無不勝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