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千古一帝並沒有許多人想的那麼膚淺,為了一個炫耀之功,便大老遠的從關中跑到泰山來,因為封禪確實是一種穩定帝國,安穩諸侯故地的手段,至少在思想層面上能起到一定作用。
接下來發生在嶧山上的事情,印證了趙佗的推測。
始皇帝帶著自己的愛子胡亥,弟弟子嬰,武功侯趙佗,以及左右丞相、奉常、廷尉、治粟內史等公卿重臣,以及周青臣、淳于越等齊魯儒生,一起攀登嶧山。
好在嶧山只有五百米高,其山道又被薛郡郡守清理過一遍,這趟爬山之旅並不算難。
待到登上嶧山之巔,始皇帝便在此處祭祀嶧山之靈,之後又讓廷尉李斯起筆,在這嶧山豎立下東巡的第一塊刻石。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趙佗默唸刻石之語,頓時瞭然於心,皇帝的心果然和他猜的差不多。
秦軍打六國,那叫:討伐亂逆,滅六暴強。
打完之後的成果就是:兵不復起。
然後便是天下之民享受統一天下的利好: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這刻石的內容,正是在宣傳秦國統一天下的正當性,妥妥的洗腦手段。
“如果讓各地學室師者、郡縣法吏對當地黔首進行長期的宣傳,只要等到這批六國遺民死去,兩三代人之後,那麼新生的黔首,對於六國就只會剩下暴亂之國的印象,而始皇帝則是終結亂世的天命之主,這一代一代洗腦下去,如果日後再來一場焚書之事,那還真就掌握了一切話語權。”
趙佗暗自感嘆這些統治者的手段。
始皇帝祭祀嶧山之靈完畢,在讓李斯和眾工匠刻石立碑的時候,他自己走到山頂邊緣,眺望遠方平野遼闊,感覺心胸開闊。
有山風吹過,捲動他衣衫舞動,這樣的場面,讓皇帝心有所感。
始皇帝回頭,望向跟在身後的眾人,平靜詢問。
“我大秦並一宇內,兼吞四海,成就今日之偉業。爾等可知主要靠的是什麼?”
“胡亥,你先來說說。”
始皇帝的目光望向跟隨在自己身後的幼子胡亥。
先問胡亥,就是避免他跟著其他公卿學,始皇帝想聽聽自己兒子的看法。
趙佗也跟著望了過去,目中閃過好奇,他和這位“秦二世”尚沒有多少接觸,如今剛好看看對方的行為如何。
胡亥年紀雖小,但機靈活潑,面對父皇問話,眼珠子一轉,已經是有了答案。
他嘻嘻一笑,說道:“我大秦之所以能併吞天下,滅六暴強,那自然是靠了父皇的神武英明,在父皇的領導下,我大秦戰士英勇奮戰,這才統一了天下。若無父皇,就沒有今日的大秦!父皇就是一切的原因!”
馬屁精!
趙佗心裡嘀咕了一句。
怪不得這胡亥最受秦始皇寵愛,這次東巡,諸位年長的公子一個沒帶,只讓年歲最小的胡亥跟隨,瞧瞧人家這說話的技術。
若是換成扶蘇來,怕又是一番長篇大論,根本討不了皇帝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