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結果導致秦吏缺失嚴重,哪怕有趙佗未雨綢繆,提出擴增學室子弟的建議。但官吏的養成哪有那麼快?
從不識字或是略通文字的有爵者之子,到精通律法,透過考試的吏員,沒個幾年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學會。
故而在短期時間裡,秦吏的數量怎麼也不可能覆蓋整個天下三十六郡,許多地方還是得靠當地人,這就導致秦國對諸侯故地的控制力不強。
再加上秦法嚴苛,諸侯故地的黔首庶民們習慣了自由散漫的六國生活,陡然納入秦法體系下,做什麼都要被法律管束,一不小心觸犯秦法,就要淪為刑徒,自然是怨聲載道。
各地的貴族豪強還可依靠財物和人脈脫罪,但黔首庶民犯了法只得乖乖服罪。
這種情況下,自然是民心生怨,甚至有人思念起六國時代的自由生活。
這些事情,都有各地的郡守以及監御史向咸陽報告,眾公卿都知道一二。
現在王戊將皇帝賜爵和這些事情聯絡上,乍聽之下,確實有些道理。
賜天下黔首爵位一級,展現皇帝的恩德,換取他們歸心嗎?
收買民心!
如果真的能成,用一級爵位,就能讓黔首安定下來,削減他們的怨氣,有助於大秦的統治,倒也不是不行。
包括李斯在內的諸位公卿,都在思考這件事情的可行性。
秦是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天下也是第一次被同一個朝廷所直轄統治。
朝中的這些肉食者們,並沒有古代大一統王朝的案例可以借鑑,凡事都得摸索著前進,摸著石頭過河,不管施行任何政策,都難以知曉後果。
面對王戊說的這些話,他們得進行考慮權衡。
見到趙亥都被自己說的不吭聲了,王戊心中得意,他覺得自己找出了個“大義”的理由為皇帝背書,皇帝定然會高興吧?
他悄悄瞥了瞥帝榻上的皇帝,見其神色淡然,對此不置可否,但嘴角的微笑還是讓王戊備受鼓舞,覺得自己剛剛說的真是太好了,日後一定簡在帝心。
武將列的第一位,武功侯趙佗冷眼旁觀。
他看了看帝榻上泰然自若的始皇帝。
除了嘴角的淡淡笑容外,皇帝一直很平靜,讓人看不出他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
以爵位收買民心,穩定統治,這真是你的意思嗎?
趙佗心中暗歎。
李斯、趙亥、王綰等人不知道賜爵收買民心到底有沒有用,所以還需要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