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眼中充滿複雜。
兩年前,大王可是問完王翦等重臣後,直接詢問他李信意見。
如今他李信卻淪落到殿尾旁聽,無人問津。
昔日隨著他李信身側的趙佗,則取代了他,甚至超過了他。
大王詢問,竟然先問趙佗,此等寵愛,誰能相比?
對於秦王政第一個問他,趙佗同樣感覺很驚訝,正常程式不應該是先詢問王翦和尉繚後,再問其他人嗎?
不過大王既然開口相詢,他自然得立刻回答。
在眾人充滿各種情緒的目光中,趙佗站起來,拱手道:“以臣之見,齊代之間,當先滅代。”
秦王政淡淡問道:“為何?”
趙佗昂首道:“齊乃大國,若要滅齊,至少要出動十萬兵卒以上方可,且齊國廣大,有長期消耗的可能。而我秦國剛以六十萬大軍滅楚,國力損耗甚重,士卒疲憊,府庫空虛,若在此時發動滅齊之戰,頗有強撐之態。”
“反之滅代則不然,代國地小人寡,數萬之卒可將其輕易覆滅,所徵召的兵員少,對於我秦國的國力不會造成多大的消耗。”
“等到滅代之後,想必也已經到了秋收。屆時我秦國府庫充盈,糧草積聚,士卒經過休憩後,也有戰意雄心,屆時便可攜滅代之威,徵召大軍,一舉攻齊!”
趙佗聲音鏗鏘有力。
因為他很清楚,歷史上秦國就是在滅亡荊楚的同一年,派王賁率師北上攻滅燕、代,最後再揮師一舉滅齊。
雖然這個時代因為他趙佗的參與,改變了許多,但對這種滅國的大勢影響並不大,他只需照本宣科便是。
秦王政微微頷首,收回目光,落到還在喝酒的王翦身上。
“武城侯,你乃我秦國第一名將,還請指點寡人。”
王翦放下酒卮,笑起來:“趙佗之言,便是臣之意見。齊代之間,當先代後齊。大王有趙佗這樣的良將,臣可安心告老矣。”
相比於兩年前,秦王政用李信,王翦暗自惋惜著告老還鄉。如今的他,卻是真正的心甘情願回家了。
“尉公,你乃兵法大家,敢請指教。”
秦王政點頭,又轉頭看向尉繚,話語謙虛,給足了尉繚面子。
尉繚知道這是他在秦國最後的獻策,沉聲道:“臣之見,與武城侯和趙將軍相同。代國孱弱,不過一郡之地,國窮人寡,加之在易水之戰,被武城侯擊破了一部分軍力。我秦國若欲滅代,只需數萬之師,不過數月便可將其拿下。”
“反觀齊國,雖然在甄城被趙將軍擊破十萬士卒。但齊乃大國,齊地七十餘城,國富人眾,若遇亡國之危,可起披甲之士數十萬,不可輕視也。”
“故而,我秦國欲一統天下,當先易後難,滅亡代國之後,則齊國再無援手,必將陷入恐慌,屆時不管是招降還是出兵征伐,都要較為容易。”
“至於我秦國的國力損耗問題,趙將軍已經考慮到了。趙將軍雖少,卻是老成謀國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