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說的是,趙佗的兵力得到了來自東郡的五千人補充。
原因是因為酈食其出使齊國,獲得了重大突破,讓東郡不再需要一萬人駐守,可以派出一半南下支援趙將軍。
在甄城之戰的威懾下,秦軍歸還甄城和釋放數千俘虜的誘惑下,再加上酈食其口才確實了得,齊王建和齊相田假當場被其說服,決定歸順秦國,並與那些四國之人公開決裂。
為表誠意,齊王建和齊相田假派遣軍隊圍剿尚在齊國的三晉和燕國之人。
田假還發動輿論,將齊軍戰敗的鍋扣在了四國之人頭上,讓許多齊人也對四國之人產生惡感,加入圍剿中。
“我十萬齊軍怎麼可能會敗的那麼慘,一定是你們四國之人害得!要不是你們刺殺,秦軍就不會夜襲,不夜襲,堂堂正正作戰,我們齊國大軍就不可能輸的那麼慘!”
這樣的情況下,使得四國之人在齊國成了過街老鼠,被殺傷甚眾,齊軍甚至還抓獲了一些大人物。
剩下的四國之人要不是在齊國隱姓埋名,要不就是往代地和楚國逃竄,短時間內無法再攪動天下形勢。
所以趙佗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立刻帶大軍渡過睢水,先取蘄邑。
蘄公聽聞秦軍南下,早已嚇得心驚膽顫,但一想到去歲他的兒子鬥元被秦軍所抓,一定沒了性命,故而決意反抗到底,為楚國殉葬。
“秦王仁德,並未殺戮公之愛子,只是貶為隸臣,尚有性命留存。若公舉城投降,趙將軍必以此功回報咸陽,為公之愛子贖取,讓公父子團聚,豈不美哉?”
當秦軍派來的使者說出這番話時,蘄公立刻就長舒了一口氣。
死守城池,被秦軍殺戮梟首,兒子永做隸臣,日日受苦。
開城投降,父子團聚。
兩種結果,選哪一個還用思考嗎?
蘄邑不戰而降,省去了趙佗一番攻城損耗,在蘄邑補充好糧秣後,趙佗又揮師向西南方向進軍。
一路所過,他們遇到了大量的楚軍潰卒。
這些楚軍潰卒,有的來自淮陽戰場,有的是從項城、胡邑,甚至還有平輿、寢丘逃來的人,他們還帶來了一個個最新的訊息。
楚軍大敗,楚將昭原戰敗自刎。
秦將馮無擇已破苦邑。
秦將羌瘣已破項城。
秦將楊端和大軍已拿下寢丘。
秦軍上蔡大捷,偏師在汝水畔擒獲楚國右司馬葉勝。
……
一個個的好訊息,讓趙佗麾下兩萬五千士卒全都精神抖擻,神采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