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當場暴怒?
羌瘣作為羌人出身,本就拙於言語,此刻只能紅著臉,支支吾吾的側開頭去。
裨將軍馮無擇坐在旁邊,看到這一幕,心頭不由暗笑。
他打量了那個臉帶微笑的少年將軍一眼,心中已有交好之意。
這時,大帳簾幕撈開。
年過六十的王翦大步走進來,他身穿威武的甲衣,髮髻攏在鶡冠之下,腰間還配了一把華麗的長劍。
「見過上將軍。」
趙佗和諸裨將皆起身行禮。
….
王翦點點頭,幾步便走到主位上,轉身坐下。
他掃視著帳中諸將的目光炯炯有神,哪還有在咸陽時那副病弱老態。
「趙佗,陽夏之事,你做的很好,當計一功。」
王翦先讚許的看了趙佗一眼,表揚了他一戰破陽夏,拔取頭籌的功績。
轉而神色重新變得嚴肅起來,說道:「如今我軍已至陽夏,距離淮陽不過百餘里路程。」
諸將正襟危坐,面色肅然,知道要進入重頭戲了。
「根據間人和斥候的訊息,楚令尹項燕在淮陽屯兵二十餘萬,欲要在彼處與吾軍
相拒。」
「在上蔡平輿方向,則還有楚國右司馬葉勝的十餘萬人駐紮,與楊端和將軍相持。當今形勢如此,此番伐楚如何行動,諸將各有獻策建言?」
王翦聲音低沉,依照軍議慣例,在說完當今的敵我形勢後,就由諸將發表意見,提出各種可行的計劃策略,最終再由主將進行選擇,或是說出自己的謀略決策,讓諸將來施行。
趙佗低頭思索。
王翦所說的項燕在淮陽屯兵二十餘萬,聽上去很多,實則是包括了大量的輔卒民夫在內,真正的楚軍戰卒恐怕也就十萬人左右。
楚國右司馬葉勝那邊的十餘萬人,算下來戰兵應該也就五六萬,剩下的也都是些戰鬥力不高或是沒有戰鬥力的後勤人員。
就如秦軍號稱六十萬人,實則一半以上都屬於後勤隊伍,真正的戰兵也就接近三十萬的樣子。否則若真有六十萬戰兵的話,那所需的後勤民夫又該是個多麼龐大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