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成不好歸不好,但該交的租稅口賦也是一分都不能少。
秦人要交的賦稅,首先就是按人口徵收的口錢算賦。
到漢初時,人在十五歲以上到五十六歲之間都要出賦錢,每人每年徵收一百二十錢。
秦的口賦要重於漢,雖有邊遠貧窮地區會降到四十錢的額度。但在廣大內地,人均往往在一百二十錢以上,多者甚至能達到一百八十錢,五口之家,一年就要交出九百錢的口賦,十分嚇人。
秦謠有云:渭水不洗,口賦起。
指的就是渭水邊冤死者的血肉還未洗乾淨,口賦又來奪人性命。
在秦昭襄王時甚至實行小孩都要繳納口賦的制度,導致秦人在聽聞親戚友鄰家中有人去世的時候,便去祝賀,聽聞親戚友鄰家中有孩子出生時,就去弔問。
此為「賀死吊生」,一切皆因口賦而起。
所以就衍生出一些貧困的黔首,殺子抵賦的風氣。
拿不出錢交口賦,那就把孩子殺了,這樣一來就能少交一份錢。
秦律規定父母殺子要「
黥為城旦」,但又「非公室告,勿聽」,不知是否也有這個因素。
秦律中還有一條「其子新生而有怪物其身及不全而殺之,勿罪」。
意思是你生下來的孩子如果是個畸形兒,長得和怪物一樣,就可以正大光明將其殺死,這不屬於犯罪。想來也有多一個孩子就要多交一分口賦錢的緣故吧。
固定的口賦之外,有時還會增加雜賦,屬於臨時增加的額外科派,那個更為要命。
當然,除了按人頭算的口賦,最主要的是按田畝數徵收的田租和芻稿稅。
其中芻稿稅按法律規定是一頃田芻3石,稿2石。
所謂芻稿,就是農作物的秸稈,用來充當馬匹的飼料和燒火的燃料,在這年代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
芻稿都還好,畢竟人不能食,真正要命的是田租。
秦國的田租並不是按後世百分比繳稅的方式計算,雖然說是「什稅一」,但在實際徵收的時候,並不是按照你自家田裡的糧食畝產量來收取十分之一。
而是官府根據一定範圍和時間的糧食產量計算出一個平均數,依照當時的田租率確定每畝徵收田租的標準數量,是一個固定的數值。
這樣一來,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