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首領正是見唐軍有廢黜國主之意,才壯著膽子在各自的地盤上組織武裝勢力,自保也好,謀利也好,搶掠也好,終歸算是一股亂世裡的武裝力量。
然而隨著大唐李縣公再次登陸倭島,驟然之間下了這道“安內尊王令”,倭國被滅數年以後,大唐第一次以正式公文的形式向臣民表達承認和扶持倭國王室的態度。
那麼,各地方勢力的首領如今該怎樣選擇?
去飛鳥城向國主表示效忠,若是唐軍佈下的鴻門宴怎麼辦?
不去飛鳥城,對李縣公頒佈的榜文視若無睹,若被認定為叛逆,唐軍出兵剿滅了怎麼辦?
進退維谷,忐忑焦躁。各地首領們在得知了榜文的內容後,一個個在家裡指天跳腳罵街。
這不是坑人嗎?
就像玩俄羅斯輪盤一樣,誰都不敢賭扣下扳機後會不會有子彈射出來,也沒人敢賭到了飛鳥城後會不會當場被唐軍剁了。
於是,各地首領們開始互相串聯,商議,討論究竟該不該遵從大唐李縣公的尊王令。然而各方利益不同,首領性格不同,大家聚在一起爭得面紅耳赤,終究也沒能達成共識。
而此時此刻,倭國境內的唐軍在做什麼?
李欽載當然不會真的等三天後再行動,這道尊王令頒下後,倭國必然有勢力首領願意遵從,也必然有首領選擇反抗。
所以,榜文頒下的當天,唐軍便開拔了。
李欽載所部一萬大軍,再加上劉仁願所部八千兵馬,留下三千人駐守飛鳥城,其餘的一萬五千將士分作兩支,每支共計七八千左右,分別向倭國的南北兩個方向開赴。
】
劉仁願領一支,王方翼領一支,李欽載給二人下了軍令,三日後逐一開始清理不遵王令的地方勢力,凡有不從者,皆戮。
軍令下得非常強硬,李欽載的內心毫無憐憫。
早在登陸倭島開始,李欽載便有意識地將整個國度都當成了大唐的假想敵,在這片土地上殺人並沒有什麼負罪感,只有澹澹的遺憾,遺憾於人口若殺得太多,大唐的勞力就少了。
…………
榜文頒下,李欽載的刀已經亮了出來,臣服者可活,不服者來試刀。
限期的三日裡,李欽載在等著各地武裝勢力首領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