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載說完後,神情有些懊惱。
其實他本來的措辭沒這麼難聽的,從甘井莊到此地,這一路上李欽載都在心中默默地打著腹稿,不停告訴自己,要委婉,要平和,要溫言細語……
當頭棒喝的事兒,是得道高僧才有資格乾的,他李欽載算哪根蔥,憑什麼站在為國為民的制高點譴責李治?
可是一旦把話題說開了,李欽載實在摟不住火兒,話越說越難聽。
李治輕飄飄下一道旨,他以為封禪泰山很輕鬆,站在他的角度,御輦從長安城出發,多帶一些臣子和隨從。
白天趕路,晚上歇腳,到了泰山之巔,跪在祭臺前說幾句祈福的話,順便得瑟一下自己這些年治理天下的功績,最後心滿意足地回長安城。
看,多簡單,既達到了政治上的目的,也顯擺了自己的功績,他爹李世民一輩子都沒機會封禪,他卻做到了,說明了什麼?
說明他比他爹成功,說明他已走出了太宗先帝的陰影。
徵調一些青壯,建造幾座行宮,這些事對李治來說,反而是非常渺小的。
李治不知道的是,他心目中渺小的事,會對大唐的民生造成多麼惡劣的影響。
今日李欽載打著會獵的幌子,引他來到涇陽縣,目的就是讓他親眼看看這個後果有多惡劣。
李治呆愣站在原地,聽著李欽載諷刺的話語,臉上漸漸佈滿了陰雲。
此刻李治已回過味來,李欽載主動邀他會獵,刻意把他領來這座村莊,其實根本就是為了讓他親眼看看這一片片荒蕪的農田,用這種方式諷諫李治和武后籌備許久的封禪儀式。
一股羞怒的情緒充斥李治的胸間。
臣子勸諫是正道,納不納諫是天子的事,李治不是什麼心胸狹窄的天子,不可能因言而罪。
可是站在帝王的立場,李欽載用會獵當藉口,將他引來這座村莊,然後用非常刻薄的言語評價李治和封禪,李治無法接受這種方式的勸諫。
犯帝王的忌了!
「李欽載,今日你邀朕來此,是你布的一個局?」李治臉色鐵青地問道。
李欽載嘆了口氣,道:「臣豈敢對天子佈局,臣只是覺得,聞不如見,臣想讓陛下親眼看看這些荒廢的農田,看看滿村僅剩老人婦孺的村莊……」
「看看明明是風調雨順的年景,黎民百姓卻不得不因為陛下欲封禪泰山,而再次面對生存的困境。」
「陛下若覺得臣的一番苦心是在佈局,臣無話可說,願領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