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穿越以來,劉辯並沒有一味地主動去收集三國的著名謀士,更多的是順勢而為。
目前,劉辯遇到政務問題肯定優先詢問作為尚書檯代表的尚書令盧植,尚書檯本身也是人才聚集之地,有能力根據要求提供奏書公文的初步處理意見,其中不乏能成為三公九卿者。
遇到重大問題按照制度需要同三公商議。
此外,還有專門作為顧問的光祿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以及掌侍左右的侍中。
在劉辯的實際處理政務的過程中,這套機制已經足以幫他找出合理的應對方案。
就以被徵辟為黃門侍郎荀彧為例,劉辯根本沒有需要詢問他意見的必要,索性讓他作為後備幹部熬一熬資歷,先在任上幹著唄。
而且,他也不覺得現在的荀彧能比得上盧植、朱儁、黃琬、羊續這幫經驗履歷豐富之人。
但受來自後世的刻板印象影響,劉辯願稱賈詡是個例外。
值得他去主動求索。不求他成事,只要他別壞事。
劉辯還順帶著透過太尉府的文書瞭解了一下董卓軍隊的將校構成。
首先是作為董卓副手存在的西河郡都尉牛輔,賈詡便是在他手下擔任武職。
以此來看,賈詡其實並不算受董卓看重。
此外,劉辯還看到了別部司馬段煨、徐榮的名字。
而像在董卓死後比較出名的李傕、郭汜、張濟,和賈詡一樣,目前都還是牛輔的部下。
值得一提的是,以目前朝廷的朝議結果,幷州的官方力量沒有如歷史上那般整體南遷。
隨著八校尉的建立和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兩府部曲的補充完善,雒陽的常備軍事力量增加了近萬人,全是脫產的職業軍人。給了朝廷震懾四方的底氣。
只不過礙於新兵的佔比,西園八校尉仍需多加訓練才能形成戰鬥力。
袁紹雖然不甘不願地走了,但他對何進的影響還有留存。
在何進的建議下,董卓由後將軍、西河郡守轉任度遼將軍,負責防備鮮卑匈奴。
丁原則繼續擔任幷州刺史,在事實層面將幷州的漢軍的指揮權分開交給了董卓和丁原。
劉辯沒有理由反對。
如果董卓真能老老實實地戍守邊疆,劉辯覺得未必不能給他加官進爵,送他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