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強生在集團內部如火如荼的搞創業,鼓勵員工們走出去創造財富,讓很多內心躁動想要出去闖一闖的員工有了動力,這些人或是公司的中高層,或者是一線的職工、帶班組長,他們與公司一同成長,這些年來也小有身家,不少人被激發出了熱情。
而另一邊,東星又加緊了向社會上招募高階技工以及技術研發人才,甚至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已經組織人馬到市裡的各個工廠企業去直接招人,東星的招聘現場就擺在了這些單位的住宅區或者廠門口,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濱城有好幾家大型國營企業,這些單位都是共和國第一批建立起來的,像電機廠、汽輪機廠、鍋爐廠,三家廠子擁有工人人數超過5萬人,最少的有3萬,他們有著龐大的工人群體和技術隊伍。
東星派出的招聘人員去到這些廠家的地盤宣傳推廣,往往能掀起轟動式的效應,這些廠家也不是吃乾飯的,工廠保衛科只要收到訊息就立刻出動,對東星的人圍追堵截,不這樣也不行啊,這些人專門去挑手藝技術高超的大師傅,被招走一個人都會使得廠家肉痛不已,他們也感覺到這樣做只能阻止一時,真正想留住人才還是得提高工資待遇,可是國營企業也不能為某個人開綠燈,往往在躊躇之間,東星就開出了高價把人招走了,幾家企業的負責人恨得直咬牙。
其實林強生這麼做也是迫不得已,東星集團正在新一輪的擴張,適逢其時,而另一方面,林強生還有著儲備人力的想法,這些人他不招,那就會被南方崛起的民營企業招走,與其這樣還不如提前行動,把人才攬到麾下!
近些年來南方的民營企業發展很快,改革開放後經濟是越來越活躍。政策也越來越松,南方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但是在北方內陸地區,尤其像東北,社會風氣還是老樣子。這裡的主體經濟依然是國營企業,缺乏新鮮元素,毫無變革!
這樣的情況,也讓許多當初來到北方工作的南方人感覺失望,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些人開始想方設法的調回南方去,實在沒門路的也有辦法,向工廠提出停薪留職,這年代國營企業人滿為患,只要不是什麼技術大拿,工廠還是很願意放人的,很多人就這樣背上小包到南方闖蕩,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慢慢帶動了社會風氣,以至於人們給這種行為起了個專有名詞。“下海”!
在南方民營經濟崛起,但是企業人才技術雙雙匱乏,很多人於是就想到了原來工廠裡的技術人員和師傅們,許許多多的民營企業家懷揣大量現金,他們回到了工廠開始四處挖人,幾千塊錢的安家費每月幾百塊錢的工資就能請來一位技術人才,簡直就要笑醒,而大國營卻又偏偏為留不住人才而苦惱,這為八十年代中期民營和國營的爭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東星集團從這些廠家招募高階技工的行動開展了不到兩天,就被人告了狀。這些企業的廠長紛紛到市裡控訴。他們也知道東星集團是外企,傳統的手段沒什麼效果,但是向領導訴苦還是要的。
東星集團的工資高,有目共睹。這幾年濱城的老百姓也都知道了這家企業,它比國營的工資好待遇高,而且發展的不錯,生產的產品一車一車的往外運,而且都是汽車、電子這些高階的玩意,眼瞅著這家外資企業壯大了起來。老百姓也知道好壞,很多人都開始覺得外資企業也挺好,至少比大國營要好多了,他們工資是真高啊!
雖然東星這兩年招人的速度慢了下來,並且人員的素質要求高了,但還是有不少人想要進入東星集團工作的,如果東星可勁的招人,他們這些企業什麼人才也留不住,幾十年的老技工老師傅都走了,工廠可就指望著這些人出活呢,只有這些人才能解決的技術問題,一下子就沒人幹得了了,整個生產線都有坐蠟的危險!
雖然現在一個個企業養活著那麼多人,可是大部分人都是沒用的,都是前幾年解決待業青年招進來的,而這些高階技工才是企業的真正精英,即使很多人退休了,工廠依然要返聘回來才行!
但是東星集團這一開始行動,他們這招就不靈了,上百元的工資如何與上千元相比,林強生這簡直是欺負人嘛!
陸續有人打電話來,勸告林強生收手,有人甚至還語帶威脅,有的更是苦口婆心的勸解,對於這些廠家的領導,林強生都不怎麼理會,好言好語的他客氣客氣,語帶敵意的他直接頂了回去。
但是這還沒有完,這些人叫紛紛讓上級領導幫忙疏通,向林強生遞話,讓東星的人不要到他們的廠門口和住宅區去招人,這樣大大咧咧的行為太招人恨了,很多技術好些的工人都人心思動,這些廠長們也知道和林強生比財力是不可能的,唯有拿權力來壓人了!
“小林啊,你這個搞法是不是魯莽了些?都在一座城市,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要注意團結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宮本言市長一個電話就把林強生招到了面前,兩人很熟悉,一番閒話之後就說起了這件事情,就是讓林強生不要到這些個國營大廠去招聘工人,市裡也不願看到幾家企業鬧出矛盾,把關係搞得很僵。
林強生笑著點頭說道“既然宮市長這麼說了,那我這就把人撤回來!”
宮本言沒想到林強生這麼好說話,一說就同意了,市長大人比較詫異,往常林強生這小夥子可沒這麼痛快的時候,哪次不都是找一大堆理由。
不過這都是細枝末節,宮本言還有個更重要的事情要向林強生詢問,這件事情也是很令人驚奇的,大概也只有林強生能做得出來。